深耕煤炭三十年,这家“小巨人”正将军工与新能源打造成第二增长极!

用户头像
意起看财经
 · 广东  

在煤矿机械这个看似传统的领域里,有一家企业不仅默默扎根近三十载,还悄然把橡胶与塑料这类基础材料做成了“高科技产品”,甚至打入了军工、高铁和风电市场,它就是$科隆新材(BJ920098)$ ,一家来自北交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一家普通的煤矿配套企业,那就错了。

科隆新材早已跳出单一行业的局限,以“一体两翼”的战略悄然布局多领域,正在成为高端装备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

01 从煤矿走出的“材料专家”,要做多行业的“隐形冠军”

科隆新材成立于1996年,起家于煤矿行业,主打两大业务线:一个是橡塑新材料产品,包括液压密封件、高压软管等;另一个是煤矿辅助运输设备,比如液压支架搬运车。但别被“煤矿”两个字局限了想象,如今其产品早已进入军工、高铁、风电等高端领域。

公司的核心逻辑其实非常清晰:首先,通过在煤炭行业积累的材料研发能力、工艺know-how和客户资源,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然后,把这些技术复用至其他高附加值领域,实现跨行业突破。

尤其是橡塑新材料这类产品,看似普通,实则技术壁垒不低。比如液压密封件,要耐高压、耐腐蚀、抗极端温度,甚至需适应纯水介质,这类产品在军工装备、风电液压系统中都是关键组件,长期被进口品牌主导。而科隆依托近三十年积累的200多个成熟胶料配方,已具备定制化开发能力,这才是它敢于多领域拓展的底气。

02 业绩稳健,一季度波动只是“季节因素”?

来看一组硬数据:2020–2024年,科隆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1.69%,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31.50%,增长非常扎实。尽管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微降2.71%,但这主要是行业季节性因素导致,一季度本就是淡季,高毛利业务短期占比下降,并不代表趋势逆转。

更重要的是,公司持续加大研发。2024年研发投入增长24.62%,研发费用率保持在5.6%以上。目前手握18项有效专利,16个在研项目中6个涉及军工,包括超高压液压软管、聚四氟乙烯管等高端品类,部分产品已通过100万次脉冲试验,技术突破正在持续落地。

而其募投项目“军民两用新型合成材料液压管生产线”更值得关注,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20万米新型液压管和15万米聚四氟乙烯软管的产能,这不仅是产能扩张,更是产品结构向高毛利、高端领域切换的关键一步。

03 行业分析:不止煤炭,这些领域正在爆发

密封件和液压软管虽小,却至关重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军工、机械、交通等领域,堪称“工业血管”。根据行业数据,2021年中国密封件市场规模已超1500亿元,而液压软管产量也接近20亿标米,市场空间广阔。

尤其是在军工领域,随着装备现代化加速和“民参军”政策深化,像科隆这样具备技术实力的民营企业迎来巨大机遇。军工行业准入门槛高、客户粘性强,一旦通过验证,便会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

同样,在风电领域,液压系统是风机调控的核心,对密封和软管的耐压性、耐久性要求极高;高铁装备中大量用到减震、密封部件,这些都属于高性能橡塑材料的应用场景。

而煤矿行业本身也在迭代:智能化煤矿建设正在全国推开,无轨辅助运输设备、纯水液压支架等新产品逐渐普及,这些都带来新的设备与零部件需求。

04 风险提示:新业务、原材料与客户集中度需警惕

当然,风险也不可忽视。公司正在拓展军工、风电等新领域,时间尚短、规模仍小,能否持续获单存在不确定性;原材料如聚氨酯、钢丝等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利润;

此外,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50%),依赖大客户虽带来稳定订单,但也隐藏需求波动风险。

总结来看,科隆新材是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公司。

它从煤矿走来,却不困于煤矿;它做的是传统材料,却靠研发打开了高端市场。

在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机遇下,这样的“小巨人”,值得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