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听过它的名字,但很可能走过由它守护的铁路--$铁大科技(BJ872541)$ ,一家源自上海铁道学院、深耕轨道信号安全30多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不过,这家公司最近干的事,可比“看铁轨”要酷得多:它正悄悄把脚迈进了无人物流车和机器人赛道。
01 铁路背后的“安全隐形冠军”
铁大科技起家于1992年,前身是上海铁道学院的校办工厂。三十多年来,它一直专注做一件事: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它的核心产品包括:
设备监测系统:像“心电图”一样实时监控铁轨、道岔、信号设备的健康状况;
雷电防护系统:保护铁路信号设备免受雷击干扰;
LED信号机:比传统信号灯更亮、更省电、更长寿;
智能运维平台:用数据预测故障,实现从“坏了修”到“还没坏就维护”。
这些产品看似专业,却至关重要。它们已应用于中老铁路、鲁南高铁等众多项目,默默守护着每一天的列车安全通行。
2023年,公司在北交所上市。2024年营收2.8亿元,净利润5700万元,保持稳健增长。尤其在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大幅跃升至57.2%,净利率突破25%,显示出强劲的盈利提升势头。
02 悄然跨界:布局两个千亿级赛道
如果只做铁路信号,铁大科技或许只是一家稳健的“配套小巨头”。但管理层显然不满足于此。
2024年,公司做了一件特别“不铁路”的事:投资5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沪通智行”,剑指自动驾驶、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随后迅速出手:
投资推行科技:一家专注“人行道自动驾驶”的创新企业,产品包括送货机器人、代步机器人等,瞄准末端无人配送市场;
战略入股狗熊机器人:这家公司主打景区/园区低速自动驾驶观光车,已落地云南洱海、三亚大小洞天等景区,实现了规模化运营和商业闭环。
这也意味着,铁大科技正从一家To B的轨交设备商,向更广阔的机器人+无人物流赛道扩张。
03 为什么是现在?无人物流正迎来爆发前夜
你或许已经在一些园区、校园里看到过无人配送小车的身影,而这只是个开始。
无人物流车正在政策、成本、技术三重驱动下快速崛起:
成本大幅下降: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价格四年降幅超70%,整车成本从百万级降至20万元左右;
政策全面放开:北京、上海、深圳等超100个城市发放路测牌照,L4级无人配送车上路已无政策障碍;
场景迅速拓宽:从快递配送、园区转运,到机场巡逻、景区观光,应用边界正极速扩张。
行业预测更令人振奋:2030年,中国无人物流车销量有望从2024年的5100辆爆发至60万辆,对应市场规模冲击千亿。
而对于铁大科技来说,其深厚的软硬件研发能力、软硬一体工程经验,与自动驾驶、机器人所需的“感知-决策-控制”技术链高度契合,跨界并非凭空转身,而是技术能力的自然延伸。
04 未来:两条腿走路,想象空间刚刚打开
公司并没有放下传统优势。
铁路主业仍在持续增长:“交通强国”战略下,轨交装备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1.2万亿元,智能运维、监测系统渗透率不断提升,基本盘依旧稳固。
而新布局的机器人+无人物流业务,则可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短期看景区自动驾驶观光车(狗熊机器人);中期看末端配送和移动服务机器人(推行科技);长期有望反哺轨道交通场景,实现“站内巡检-接驳-物流”全自动闭环。
机构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有望达到0.74亿、0.86亿、1.04亿元,对应PE约31倍、27倍、22倍——在“轨交+机器人”的双主线叙事下,其估值逻辑正在重构。
当然,新故事也伴随新风险:技术迭代不及预期、跨界整合难度、行业竞争加剧、政策波动等都可能影响进展。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三十多岁的“铁大”正在努力甩掉“传统”标签,尝试走出铁路,驶向更广阔的数字化之路。
它的未来,不再只是铁轨的延伸,更是技术与场景的无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