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盯上新世界:1.2万亿巨头抄底中国资产,信号有多强烈?

用户头像
大道至简RexHu
 · 浙江  

“黑石要收购新世界的K11项目了。”最近这条市场消息,让沉寂已久的商业地产圈炸开了锅。一边是手握1.2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私募巨头,一边是背负千亿债务的香港老牌房企,这场传闻中的博弈,与其说是简单的资产交易,不如说是外资对中国核心资产态度的晴雨表。

尽管新世界很快发布澄清公告,称“尚未有任何人士就收购股份要约接触” ,但市场早已捕捉到关键细节:内地多地K11办公楼已摆上货架,上海K11办公楼7月报价就达30亿元,郑氏家族还在与黑石洽谈25亿美元融资,涉及优先股投资甚至联合私有化可能。真假虚实之间,黑石“抄底中国”的野心早已藏不住。

1

千亿债务压顶的新世界与伺机而动的黑石

这场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供需两端的必然碰撞。对新世界而言,出售资产是解燃眉之急的无奈之举;对黑石来说,这正是等待已久的布局时机。

2025财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录得股东应占亏损66.33亿港元,综合债务净额高达1246.3亿港元,一年内到期债务就有322亿港元 。新任总裁黄少媚上任后,直接坦言“公司负债仍处较高水平,楼市挑战重重”,并抛出七项减债计划,核心就是“积极出售发展项目和非核心资产”,目标2025财年回笼260亿港元资金 。

K11系列项目虽属核心商业资产,但在现金流压力下也成了“可售选项”。从上海到内地其他城市,这些位于核心地段的办公楼,恰好符合黑石对“优质资产”的定义。而25亿美元融资洽谈的传闻,更暴露了新世界的真实需求——不仅需要出售资产套现,更需要引入资金改善财务状况。

反观黑石,正处于“历史上最活跃的投资时期”。截至2025年,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2万亿美元,过去12个月投资总额达1450亿美元,仅房地产领域就砸下300亿美元(约2170亿元人民币) 。总裁乔纳森·格雷在国际金融领袖峰会上直言:“现在处于类似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投资窗口期,我们选择出手” 。一边是急于变现的优质资产,一边是手握重金寻找机会的资本巨头,两者的碰撞自然成了市场焦点。

2

希尔顿验证的“买入-修复-卖出”

为什么黑石敢在市场低迷期大举出手?

答案藏在它深耕多年的核心打法里。这家成立于1985年的巨头,靠“买入-修复-卖出”的经典模式,在全球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房地产始终是其最赚钱的业务板块。

2007年金融危机前夕,黑石以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彼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接盘侠”的愚蠢之举。

但黑石随即展开大刀阔斧的重整:通过债务重组将希尔顿200亿美元账面债务削减至160亿美元,优化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抓住复苏机遇扩张市场份额。等到2013年希尔顿成功IPO,黑石逐步退出时,最终斩获约4倍投资回报,这桩交易至今仍是私募行业的教科书案例。

这套模式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在市场低谷期收购具备升值潜力的优质资产,通过运营优化、债务重组等手段修复价值,待周期回暖后高价退出。为了精准把握时机,黑石旗下BREIT、BREP V等基金形成了成熟的周期应对策略——经济复苏期增持开发项目,稳定期则主攻成熟资产运营优化 。

日本市场的布局更能体现其耐心。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黑石就开始收购东京中心酒店,2008年设立办事处后持续加码,十余年间不断吸纳商业地产,最终在日本经济复苏中收获丰厚回报。这种“逆周期布局+长期运营”的打法,如今正被复制到中国市场。

3

从10亿到600亿,黑石的“抄底成绩单”

“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黑石创始人苏世民的这句话,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用真金白银践行的承诺。从2007年在香港、北京、上海设立办公室至今,黑石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布局早已渗透到核心领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成了黑石布局中国的关键转折点。当年,它以10亿元收购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完成内地地产首秀。这笔交易不仅让黑石摸清了中国市场的玩法,更开启了其在商业地产领域的扩张:2013年斥资4亿美元收购印力集团40%股权,将其打造成国内顶尖商业运营平台;2018年以12.5亿美元拿下上海怡丰城及相邻办公楼,进一步巩固长三角布局。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尝试发生在2020年,黑石拟以600亿元收购SOHO中国,这笔交易若能成行,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地产收购案之一。尽管最终因合规、税务问题搁浅,但足以看出黑石对中国一线城市写字楼资产的重视。

物流地产更是黑石的“隐秘战场”。2013年起,黑石就低调布局该领域,2018年设立“龙地(DragonCor)”平台后加速扩张:先是以累计10.74亿元从东百集团收购四家物流子公司80%股权,2022年又豪掷53亿拿下广州国际机场富力综合物流园,2020至2024年间陆续收购剩余股权实现全资控股。如今,龙地已在19个城市管理42个物流园区,总建筑面积超510万平方米,成为京东顺丰等企业的核心仓储服务商 。

从商业综合体到物流园区,从一线城市到核心都市圈,黑石的中国版图早已超出多数人的想象。这些布局共同指向一个清晰逻辑:只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在市场调整期逆势加仓。

4

黑石“抄底”背后的三个关键信号

即便与新世界的交易最终落地,对黑石而言也只是常规布局。但这场传闻折射出的市场信号,却值得所有投资者关注。

1. 核心资产的“抗跌性”得到外资验证

黑石的投资清单从来都是“价值风向标”。无论是上海K11这样的商业地标,还是龙地旗下的物流园区,都具备“核心区位+稳定现金流”的共同特质。乔纳森·格雷就明确表示,黑石重点关注的物流和租赁住房领域,即便在困难时期空置率也仅5%左右,现金流持续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核心城市的优质不动产,依然是全球资本眼中的“避风港”。

2. 房地产市场正在进入“价值修复期”

黑石的出手时机往往精准踩中周期节点。上世纪90年代抄底日本、2007年收购希尔顿、2008年布局中国,均是在市场情绪低迷但基本面扎实的阶段。如今,黑石在房地产领域的巨额投入,以及桥水联席首席投资官鲍勃·普林斯在香港购置豪宅的举动,都释放出共同信号:经过调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迎来价值洼地。

3. “运营能力”成资产价值的核心变量

希尔顿到印力集团,黑石的成功从来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而是靠运营能力创造价值。对中国市场而言,这一逻辑同样适用——未来商业地产的竞争,不再是“拿地建房”的粗放模式,而是“运营提效”的精细化比拼。那些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资本,将在资产修复周期中抢占先机。

5

资本逐利的背后,是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尽管新世界否认了私有化传闻,但黑石与中国核心资产的故事绝不会就此落幕。从1985年成立至今,黑石之所以能成长为全球最大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核心在于其对市场周期的深刻理解和对优质资产的坚定执着。

有人将黑石的布局解读为“抄底”,但在其高管看来,这更像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乔纳森·格雷在解释为何逆势投资时说:“投资者总想等待完全明确的信号,但最佳回报往往出现在不确定性中” 。这种“别人恐慌时贪婪”的勇气,源于对资产价值的专业判断,更源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无需纠结于黑石与新世界的交易细节,更该看懂背后的逻辑:优质资产的价值从不会被市场短期波动淹没,而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大多数人观望的时刻。黑石的1.2万亿美元资产已经行动,中国核心资产的价值修复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华晨中国(01114)$ $腾讯控股(00700)$ 阿里巴巴 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