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对于创新药$港股创新药(CSI931787)$ 此轮行情类比疫情期间医药医疗板块大牛市,因为后者紧接着开启了为期4年的长久下跌,认为次轮由BD交易推动的创新药行情也是炒作行情,最终会A杀,回到原点。
将两次行情简单粗暴的对比,不去探究内在驱动因素,可能是这波不参与创新投资者的最大思维定式和局限。在上一轮牛市中,因为疫情这种全球医疗卫生事件,推动了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普通原料药几乎所有大健康板块的疯涨,背后是突发事件导致业绩短期暴增以及投资者情绪的狂热,最终导致上百倍PE的爱尔眼科、昭衍新药,但就其本质而来,并未从根本上出现新的医疗产品(创新药或创新医疗器械),业绩增加最多的也是核算检测试剂、手套、咳嗽药等等,不具备持续性。
但从积极角度来说,更新了全民的健康理念,暴漏出的各项问题推动国家对医疗卫生重视程度,开始围绕医疗大基建进行医院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给医疗器械国产过带来了长期的逻辑。所以事后来看,不考虑股价的A杀,仅从对医疗行业基本面影响来说,提供了爆发的基础(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对好药物的需求+国家补足医疗短板)。
将时间维度调整到24-25年,为什么只有创新药、医疗研发服务公司(cro)走了出来,因为出现了改变竞争格局的产品(甚至全球创新药格局),满足临床多年来一直未被满足的需求。关于看病吃药以及其他消费相比,我个人或者说更多的年轻人应该都持有这样的想法,我吃海鲜和凉菜都能吃饱,但我吃特效药对症药最佳用药能最大程度缓解病情,我肯定有巨大的动力创造条件的购买,人类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的前提首先要有一个能追的动的健康躯体,故从本质区分来讲,上一次行情乃是外界刺激下不可持续,本轮创新药的行情是基于产品创新升级、需求爆发等最本质基本面特征情况的改变。
那么这轮创新药牛市将持续到何时呢?是否已经见顶或者说后续空间已经不大?从驱动创新药行情的四个驱动因素分开解析:
周期性因素:周期,人有生老病随,企业和行业一样有兴盛和衰败,而且这个很难被人为的去改变,无论这个是谁,哪怕是川普也不行。至于原因,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数个客观经济规律的相互作用必然结果吧
周期一:美联储降息周期,是我个人投资创新药所认为的最大周期,从去年9月第一次降息开始,可以说每次是否继续降息、降息次数变化都会影响资本市场,但我们只要看清趋势,即便是现在特朗普继续加息,那也无法脱离降息这条轨道上,所以那种扰动投资心态的新闻消息可以搁置在一边,不用理会。
周期二:创新药研发周期:创新药研发双十定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动辄10-15年研发周期,这个也很难被改变,可能后面有了ai的帮助可以大幅缩短。也就说过去这些年对于创新药来说,一直是在积蓄力量,可能从数据端看会更加真实,以百济$百济神州(06160)$ 为例,自2017年-2024年,百济从年营收16亿元暴增至272亿元,可相对比收入的激增,更夸张的是其研发费用的投入比例,一直高于100%,20年甚至为400%,直到2023年泽步替尼真正放量,研发费用比例才低于100%,这么多研发费用去哪了?是国内第一药泽布替尼研发和商业化费用,还有众多储备管线,简言之就是连续多年高研发费用转移到管线之中,等待研发成果兑现以及业绩爆发。那什么时候爆发呢?进入2024以来,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管线到达三期,距离获批只差临门一脚。那当创新药真正从想象中走入现实,成为挽救人生命的神药时,业绩就是水到渠成,所以现在还觉得创新药周期结束了吗?位置高估吗?
周期三:美国与中国创新药周期的互补:美国药企专利悬崖急需补充新鲜管线以维持其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力,中国药企经过玩命追赶,众多创新药向雨后春笋般迸发,尤其部分大适应症药物具备BIC或者FIC的潜质,一个有钱缺管线,一个国内资本市场不待见缺钱有管线,双方不谋而合,BD交易应运而生,也就说目前BD交易的合作模式,不是某个跨国药企的选择,是双方企业所处发展周期特点所以及未来发展所需要素的必然选择,这个也很难被干预,无论是关税还是其他什么因素,都会被企业自发的成长性动力所解决。
周期性之外第四驱动因素:需求端彻底解放,支付能力大幅提升,医保创新药的目录的改革。前面的周期性因素我觉得作为客观条件看待,特点就是不容易被改变,大家能做的就是顺应趋势。但仅有客观条件下,是无法长久推动医药企业发展,唯有供需才是决定企业业绩的根本。国内的人均GDP是不行,且医疗健康支出占GDP比重也远不如美国,但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富人群体,也是被忽视被限制的消费力量,过去即便是有钱也很难做到用好药,但这次针对医保和商保的改革,通过富人为求好药,大幅增加保费,由商业保险为创新药提供充足的支付力量,过程肯定是曲折,但方向的正确性无疑是更关键。
上述四项因素,我视线所及范围内,没有那个因素是在弱化,降息节奏后续会加快,中国创新药获批在加速,且真实业绩还未呈现出来,美国BD交易也未呈现降速,国内改革刚刚起步,所以有这样的顶部吗?
最后再提一句我对BD交易催生的创新药行情的看法,BD只是催化剂,本质是中国创新药对美国老大哥的追赶且得到认可,但BD也是双刃剑是目前限于中国市场诸多方面劣势,企业不得已而为之,但我相信,医药这东西,区别其他产品能够迅速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虽然中国创新药真正实现赶超的时候,无需BD,真正享有新药全球权益的那天将在不远将来,所以BD只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特定时期的一项措施,绝对不是答案。
最后的最后,坚定地看多创新药及药明系,不具备FIC或者BIC潜质的都是杂毛,不列入今天创新药的讨论范围之中。我个人看好百济,荣昌$荣昌生物(SH688331)$ 还有信达,以及药明系三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