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创电气(688698.SH)综合分析
1. 行业空间:工控自动化与人形机器人双轮驱动
工控自动化市场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2022年达
2,629亿元,受益于制造业复苏与智能化升级,预计未来年均增速超
5%。核心细分领域空间:
变频器:低压变频器市场约
290亿元,国产化率不足30%,公司市占率从2017年1.6%升至2022年2.0%,仍有巨大替代空间。
伺服系统:市场规模
206亿元,新兴行业(
新能源、半导体)推动增速超行业平均,公司市占率从0.19%升至0.93%。
PLC:市场
170亿元,公司正从中小型向中高端渗透,完善工控全链条布局。
人形机器人爆发性增长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5,700亿元,带动产业链价值量超
5万亿美元。核心零部件(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占成本
60%以上,其中:
空心杯电机:单机用量12个以上,单价约1,300元/台,2030年市场空间超
150亿元。
关节模组:单机价值量
3万-5万元,伟创的旋转/直线关节模组已获批量订单。
海外市场扩容公司海外收入增速迅猛(2023H1同比
+173.88%),毛利率
51%(高于国内),重点布局欧美、东南亚及“
一带一路”国家,目标海外收入占比超
30%。
2. 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与差异化战略
技术护城河电机与编码器:自研空心杯电机转速达
8.5万转/分钟(13mm款),功率密度国际领先;磁电/光电编码器自制率提升,降本增效显著。
算法与集成:掌握电机矢量控制、高速弱磁、电子凸轮同步等核心算法,提供“执行器+驱动+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单机价值量提升
3-5倍。
AI融合:工业AI机器视觉平台实现“硬件+软件+数据”闭环,提升复杂环境任务精度。
产品矩阵与定制化能力全链条覆盖:产品线涵盖变频器(低/中/高压)、伺服系统、PLC、HMI,形成“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完整工控体系。
行业专机战略:深耕起重、光伏扬水等细分领域,定制化解决方案溢价能力高,专机收入增速超
50%。
全球化与成本优势海外渠道采用“通用产品+非标定制”模式,适配本土需求;通过规模效应与上游整合(如碳化硅器件),毛利率持续提升至
40%+。
3. 研发项目:瞄准高增长赛道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空心杯电机模组(适配灵巧手)、无框力矩电机(关节驱动)进入小批量量产;合资公司“伟达立”聚焦谐波减速器、关节模组,绑定
特斯拉、华为等头部客户。
能源与半导体技术光伏逆变器、锂电池化成分容设备、碳化硅功率器件研发,切入新能源赛道。
下一代工控系统VH600系列中型PLC、AC600高性能变频器支持多模态控制,兼容国际认证(CE/UL),强攻欧美市场。
研发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
1.41亿元(同比+36.2%),占比营收
13.4%,居行业前列。
4. 管理层:战略清晰与执行力强
核心团队:董事长胡智勇为技术出身,管理团队创业超
15年,稳定性高;股权激励覆盖
180名技术骨干,考核目标年均营收增速
20%+。
产能扩张:三期智能工厂2025年投产,解决伺服系统与机器人部件产能瓶颈。
风险管控:开展
5,000万美元外汇套期保值,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5. 竞争对手分析
国内对手汇川技术:工控龙头,伺服市占率超
20%,但机器人布局较晚;伟创凭借定制化与性价比在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
禾川科技:聚焦PLC与伺服系统,但缺乏机器人核心部件能力。
国际巨头西门子、安川电机占据高端市场,伟创通过本地化服务响应(48小时交付)与成本优势(价格低
20-30%)加速替代。
6. 未来五年收入预测(2025-2029年)
2025年:营收约
23亿元(+31%),其中机器人业务占比升至
15%,海外收入破
10亿元。
2026-2027年:人形机器人部件放量(假设市占率
10%),伺服系统成第一大产品,营收超
35亿元,CAGR
30%+。
2028-2029年:碳化硅器件、储能逆变器贡献增量,工控与机器人双业务均衡,营收挑战
60亿元,净利率提升至
20%(2024年约17%)。
关键假设:人形机器人2025年规模化量产、欧美市场突破、合资公司伟达立产能释放。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2030年相关收入增量或达
100亿元。
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空心杯电机需突破
10万转技术瓶颈,否则面临被超越风险。
市场竞争:特斯拉、华为等自研电机可能挤压供应链空间。
原材料波动:IGBT芯片依赖进口,国产替代进度若滞后将影响毛利。
综上,伟创电气凭借
工控基本盘+机器人爆发点,有望在2029年跻身百亿营收阵营,成为国产高端制造升级中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