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星科技(301252.SZ)全面分析
:snowflake:️ 一、行业空间: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成长潜力显著
轻商制冷与冷链物流市场扩容同星科技深耕轻商制冷设备领域,国内智能电表年替换需求达
1.2亿只,公司换热器产品市占率超
50%,稳居行业前列。随着“双碳”政策深化及冷链物流升级需求爆发(2025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7000亿元),公司环保型换热器及智能模块订单持续增长,募投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产
11万件冷链智能模块和
16.5万件换热器的产能。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需求激增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2025年预计超
60%)推动热管理系统升级,公司汽车空调管路已切入
长安汽车等供应链,2024年车载业务收入
1.93亿元(占总营收17.06%)。若成功拓展至
比亚迪、
蔚来等头部车企,该业务占比有望提升至
25%以上。
数据中心液冷技术蓝海AI算力基建加速催生液冷服务器需求,公司换热器产品已应用于数据中心液冷系统,中标
中国电信宁夏智算中心项目(单项目
1.2亿元)。全球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2028年或突破
千亿,公司技术储备有望抢占
3%-5%份额。
🔧 二、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与客户生态双引擎
技术专利化与工艺领先性拥有
173项专利(含11项发明专利),主导制定《飞翼式换热器技术标准》行业规范;
核心技术包括
R290环保制冷剂高效换热器(能效提升30%)和
CO₂波浪型换热器(适配超低温冷链),产品寿命与可靠性行业领先。
规模化定制能力具备年产
800万套翅片式换热器产能,产品种类超
2000种,覆盖轻商制冷、热泵干衣机等多场景,满足
海尔、
美的等客户“小批量、多品类”需求。
头部客户深度绑定下游客户包括海尔(热泵干衣机核心供应商)、美的、LG电子及长安汽车,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
65%,客户黏性高且复购率稳定。
🔬 三、研发项目:聚焦绿色节能与新兴场景
募投项目技术升级冷链智能模块产业化:研发环保制冷剂(R290)系统,降低碳排放
20%,目标应用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领域;
轻商高效换热器迭代:开发小管径高可靠性换热器,提升能效
15%,适配数据中心液冷服务器需求。
新兴领域技术储备液冷服务器换热技术:与华为昇腾合作开发浸没式液冷方案,目标延迟
<20μs,抢占AI算力温控市场;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集成系统:布局热泵技术及PTC加热器,解决电池低温工况效率问题。
研发体系强化投资
4858万元建设研发中心,聚焦智能变频控制器、热泵系统等方向,目标3年内将研发费用率提至
5%(2024年为3.5%)。
👥 四、管理层:技术传承与治理优化
核心团队:董事长张良灿(69岁)深耕行业20年,主导技术路线;总经理张天泓(42岁)推动
新能源业务拓展,团队平均年龄
55.29岁,兼具经验与活力。
治理能力:
2024年聘任罗小琴为副总经理(曾任德凯认证审核员),强化质量体系管理;
薪酬结构合理,董事长年薪
80.57万元,高管平均薪酬
40.72万元,激励机制与业绩挂钩。
治理短板:
关联交易披露不足(与
英特科技客户重叠率
38.38%),ESG评级待提升。
⚔️ 五、竞争对手:传统巨头与跨界威胁并存
轻商制冷领域英维克:占据数据中心温控市场
20%份额,液冷技术商业化领先,对同星科技新兴业务形成压制;
三花智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龙头,通过并购实现系统集成,毛利率
25%(高于同星的20.95%)。
跨界挤压风险宁德时代、
特斯拉自研热管理系统,可能削弱车企对外采购依赖;
美的集团通过收购
合康新能整合产业链,成本优势显著。
同星破局关键:
通过并购补足技术短板(如液冷初创企业),或与产业基金合作绑定下游客户(如数据中心运营商)。
📈 六、未来五年收入预测:产能释放与新兴业务驱动阶梯增长
2025年:营收
13.5-14.2亿元(同比+19%-25%),冷链募投项目投产贡献增量,车载业务受益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
2026年:营收
16.0-16.8亿元(同比+18%),液冷服务器产品量产,数据中心领域收入占比突破
10%。
2027年:营收
19.0-20.0亿元(同比+19%),热泵系统在海外市场(欧盟)放量,海外收入占比升至
15%。
2028年:营收
22.0-23.5亿元,并购整合效应显现,新兴业务(生物医疗低温存储等)占比超
20%。
2029年:目标营收
25-28亿元,成为“制冷+热管理”平台型供应商,净利率回升至
15%+。
💡
核心增长逻辑:
产能释放:募投项目达产后新增产能
27.5万件/年,支撑冷链与轻商业务
年化15%增长;
技术变现:液冷技术商业化落地,2027年相关收入或突破
3亿元;
并购杠杆:通过横向整合(如冷链企业)或纵向并购(液冷技术公司),缩短新领域突破周期。
⚠️ 风险提示与关键挑战
盈利承压:2024年毛利率下滑至
20.95%(原材料成本占比超60%),需加速国产替代降本;
现金流压力:2024年投资现金流净流出
3.66亿元,扩产需平衡资金效率;
技术迭代滞后:液冷研发落后英维克等对手
6-8个月,需通过并购补足。
未来定位:若成功整合技术与渠道资源,2029年有望成为国产制冷设备龙头,营收规模剑指
30亿级,市值或突破
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