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的超级大年

用户头像
1000笔计划
 · 福建  

先说结论,我认为202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的超级大年,先看一些数据佐证。

1、今年有 11 款新型火箭等待试射,其中有 9 款是可重复使用火箭。

2、集中在 2025 年搞试射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就是抢订单、抢市场、抢谁能先成为中国的SpaceX!参考 SpaceX 的里程碑事件,2023 年达到正向现金流,2025 年营收超过NASA 预算,已经为中国的商业航天放下了过河时要摸的石头。

3、中国版的星链:中国星网,计划1.299w 颗卫星,根据规定要求,需要在 9 年内发射总量的 10%,12 年内发射 50%, 14 年内全部发射完毕,因此到 2029 年,至少要发射 1299 颗卫星,目前仅发射了 19 颗,意味着未来五年时间内,必须每年至少发射 256 颗,按照之前 1 箭 10 星计算,每年至少发射 26 次(后续肯定会加速)

4、千帆星座计划发射 1296 颗,根据计划,2024 年发射 108 颗(实际 54 颗),到 2025 年实现 648 颗卫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那今年还需要发射 594 颗,要实现 2027 年实现全球覆盖目标,1296 需要全部发射完毕,任务很艰巨,即便按照目前国内运力上线 1 箭 18 星,都需要一年至少射 23 发。

5、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星网新增申报 5600 颗,千帆星座新增 2.8w 颗申报数量,按照千帆星座计划 2030 年就要实现 1.5w 颗卫星直连手机互联网全覆盖,每年至少要发 4500 颗,每年发射 254 颗,而 2024 年,国内总和执行了 68 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所以,谁能先把发射成本降下来,就能拿下这两个超级大订单,成为下一个价值 3500 亿美元的 SpaceX。

6、目前进度较快的朱雀 3 号(直接对标 SpaceX )在 5 月份 2 号试射成功,6 月份将试射 3 号,今年有三次试射,都会尝试一级回收,分别有海上软着陆和溅落海上回收方案,目标是降本到 1 公斤成本 2 万元;刚刚完成海上溅落回收的箭元火箭在完成验证溅落-回收-复用的商业闭环,那回收成本将大幅下降,运力将进一步提升。

仅从上面的数据,仅仅实现第一阶段的组网需求,每年火箭发射的数量就要相对24年增幅72%,在一个新技术有了商业化基础后,资本涌入创造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产品会进一步提升对卫星的需求,比如说吉利就发射属于自己的出行星座,用以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

今年刚发了10颗,25年计划完成总计72颗的发射,达成一期目标,而吉利的目标是分三期,发射总计5676颗卫星,吉利这么干了,华为呢?小米呢?阿里呢?百度呢?哦,阿里已经在实验用火箭送快递了~

所以72%的发射数量增幅只会是基数,不会是上限,因为都得跟上,不然就会被对手甩下,成为对手卷死你的致命杀招。而且卫星发射是先到永得,后来者失去位置和频段优势,就是失去了。

那么一个技术商业化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是成本。SpaceX通过实践告诉我们,一级火箭的回收能大幅降低成本,所以今年试射的11款火箭里,有9款是可回收火箭。

而这里面,进度最快的是蓝箭航天,5月份刚实验完海上溅落回收的是箭元科技,通过对比SpaceX的火箭,目前主要区别在于箭体材料和航发的技术,国内采用的是不锈钢箭体,航发也在往类似猛禽的全流量分级燃烧发动机方向发展,前段时间美国禁止了航发对中国的销售,说明西大也是很清楚限制发射进度最有效的就是卡住航天发动机,没发动机你怎么射火箭,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我认为,短期增量最明显的必然是航发相关联的零部件和材料,而这里面关联性最高的必然是蓝箭航天,实锤供货蓝箭航天的是$派克新材(SH605123)$$斯瑞新材(SH688102)$ ,趋势已经很漂亮了,而另一个率先趋势新高的是$超捷股份(SZ301005)$ ,这个板块还没有一次一致的高潮,做好准备,板块爆发第一时间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