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机器人-W(09660)$
看了一下,搜狐科技4月对余凯的采访,总结一下,谈了以下七点。
一、 行业现状:呼吁“降温”,回归理性
问题诊断:余凯认为,行业因“焦虑竞争”而“动作变形”,存在过度宣传(如未达L3却称“高阶自动驾驶”)的问题。
正面看待新规:他将工信部的监管新规视为
好事,认为这能让行业回归正常轨道,有利于长远健康发展。
核心主张:
“狂飙下面要冷静”,应扎扎实实做好辅助驾驶,如果没到L3,就应老老实实称为“辅助驾驶”。
二、 技术路径:务实保守,反对冒进
时间预测:他对自动驾驶的实现持
保守务实态度。
城区辅助驾驶:将在2-3年内迎来“4G时刻”,成为10万以上车型的
标配。
L3级自动驾驶:预计到
2028年才能实现,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好的L2全场景辅助驾驶作为基础。
评判标准:用户不关心炫技,只关心三个硬指标:
是否足够安全、舒适、高效。
三、 竞争策略:“敢为天下后”,以产品力取胜
入局时机:他认为现在推出城区辅助驾驶方案(HSD)
不算晚,因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让用户尖叫”的智驾产品,也没有哪款车是单靠智驾卖得好的。
核心策略:
“敢为天下后”,不追求首发,而是追求极致产品力。他坚信
“打造十倍的产品力,胜过一切营销”。
竞争优势:真正的护城河不是炫酷技术,而是
十年如一日地做好苦活、脏活、累活,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工程经验积累和体系化的研发文化。
四、 技术理念:提出两大“反共识”洞察
数据观:在AI时代,
99%的人类行为数据没有价值。因为大部分人类司机驾驶行为不佳,不值得学习。未来训练自动驾驶的主流方式将是
“仿真平台+强化学习”。
算力观:
Scaling Law(规模定律)在自动驾驶领域才刚刚开始。从L2到L5,算力需求将从100 Tops攀升到5000 Tops,未来十年仍需持续提升算力,之后才会进入缓慢的瓶颈期。
五、 公司战略:坚定不移的“软硬结合”与Tier2定位
核心路线:地平线坚定不移地走
“芯片+软件”的软硬结合 路线。他断言:
“只有硬件能力没有软件能力的芯片公司,我觉得都活不下去。”产业定位:坚决
定位做Tier2(二级供应商),专注于提供芯片和基础软件平台,将车型适配、测试等环节交给更擅长的Tier1合作伙伴,坚持
“开放协作”。
市场判断:尽管有车企自研芯片,但他认为产业终局
80%将回归开放协同,专业供应商仍有巨大空间。
六、 机器人业务:长期投入,等待拐点
现状判断:机器人业务目前
尚未看到爆发拐点,仍处于培育期。预计收入规模较小(文中提及“一两个亿”),地平线的角色是“卖铲子”的工具提供者。
未来展望:预计
5到10年内机器人市场会爆发。
自身角色:地平线(通过地瓜机器人公司)将
坚定做机器人时代的“大脑”(操作系统和芯片),
不会下场做整机,目标是成为机器人开发的首选计算平台。
七、 第一性原理: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
这是贯穿全文的底层战略思想。地平线不直接在
英伟达的优势领域(数据中心AI)硬碰硬,而是
聚焦“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这两个垂直赛道(“从窄门进去”),通过软硬结合的深度优化,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总结
余凯通过这次采访,清晰地描绘了地平线的画像:
一家在AI热潮中保持冷静、崇尚务实工程文化、坚持软硬结合技术路线、并具有长期战略耐心的底层技术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