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孤光-自照
 · 湖北  

$金石亚药(SZ300434)$ 隐形王者→说说金石亚药控股子公司成都金四通真空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金四通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聚焦在“磁控溅射真空镀膜设备”及其成套生产线,核心产品与应用如下:
1. 大面积磁控溅射镀膜玻璃生产线
- 用于生产Low-E低辐射节能玻璃、热反射玻璃、ITO导电玻璃等,下游面向建筑幕墙、光伏组件盖板、平板显示基板。
2. 立式/卧式连续镀膜机
- 可实现单面或双面多层纳米膜层沉积,主要服务于建筑节能玻璃、光伏TCO玻璃、汽车玻璃深加工企业。
3. 卷绕式(Roll-to-Roll)薄膜镀膜设备
- 在PET、PI、铜箔等柔性卷材表面连续溅射金属或氧化物膜,产品用于柔性显示、柔性光伏、电子屏蔽膜、锂电池集流体。
4. 光学镀膜机与精密滤光设备
- 制备增透、反射、滤光、分束等精密光学薄膜,面向手机摄像头、车载镜头、激光器、光通信滤光片等行业。
5. 太阳能光热吸收膜镀膜设备
- 制备高吸收率、低发射率的“蓝膜”或“黑膜”,用于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真空集热管,提高光热转换效率。
6. 汽车及工模具功能镀膜设备
- 在活塞环、发动机阀门、模具等零件表面沉积CrN、TiAlN等硬质膜,提升耐磨、耐腐蚀、减摩性能。
7. 工艺研发与检测服务
- 公司自建镀膜工艺实验室,配备岛津分光光度计、椭偏仪、氦质谱检漏仪等,可为客户开发膜系配方、提供打样、小批量试制及检测服务。
综上,金四通以“磁控溅射真空镀膜设备”为核心,产品覆盖建筑节能玻璃、光伏、柔性电子、光学、光热、汽车功能膜六大应用领域,并具备从工艺开发、设备设计、制造到售后技术支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
根据金石亚药《2025年半年度报告》,成都金四通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信息如下:
1.销售模式
沿用“线上推广 + 线下直销/代理”组合,总部派驻技术销售团队直接对接玻璃厂、光伏组件厂、汽车零部件厂等终端用户,同时在国内主要产业聚集地(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设售后驻点,缩短售前方案沟通和售后响应时间。
2. 2025上半年经营数据(合并口径)
营业收入:约 1.05 亿元(含镀膜设备及配件、工艺服务)
净利润:约 520 万元
毛利率:31% 左右,高于传统钢带管设备,主要受益于真空镀膜设备技术壁垒及定制化程度高。
3. 区域分布
国内收入占比 78%,其中光伏玻璃产线升级需求占国内订单 55%;建筑节能 Low-E 玻璃镀膜线占 25%;其余为汽车金属化镀膜、柔性卷绕膜等小批量订单。
出口占比 22%,主要销往土耳其、印度、越南、埃及,用于当地光伏盖板玻璃和建筑深加工项目,单套设备出口价格高于国内 8-10%。
4. 订单与增长策略
截至 6 月底在手订单约 1.4 亿元,排产至 2025Q4;
下半年重点拓展北美 First Solar 组件厂、沙特 NEOM 新城玻璃加工厂等海外客户,计划参加 9 月德国杜塞尔多夫玻璃展、11 月埃及 Buildex 展,目标全年新增海外意向订单 1,500 万美元;
推出“设备 + 工艺包 + 运维”年度服务套餐,按产量或膜层面积收费,锁定客户 3-5 年售后市场,提升复购率与配件耗材收入。
5. 风险因素
光伏玻璃扩产节奏受组件价格及政策影响,若下半年组件价格继续下跌,部分玻璃厂可能推迟扩产,从而影响镀膜设备验收进度;
出口订单以美元、欧元结算,汇率波动对毛利率影响约 ±1.5%。
综上,成都金四通 2025 上半年销售保持增长,依靠光伏玻璃升级和海外出口实现收入 1 亿元量级,全年目标订单 2.5-2.8 亿元,同比增速 30% 左右。后续需关注海外展会落地订单及国内光伏玻璃扩产节奏。
另外,金四通公司正在推进另一项尖端技术的开发→PBO表面金属化连续镀膜设备。
目前全球仅美国Syscom、Micro-Coax两家可批量供货;国内除金石亚药外,尚未检索到第二条通过连续真空PVD实现PBO金属化的公开产线。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2月,金石亚药的PBO表面金属化项目仍处在“小试/中试”阶段,公司尚未公告中试成功及后续明确的扩产时间表。结合行业同类高端纤维+真空镀膜产线从“中试→量产”通常需要的节奏,可做如下推演:
1. 中试线打通(预计2025Q4-2026Q1)
- 需完成连续500-1000 h跑线、良品率≥90%、结合力/电阻率通过军工客户验证。
2. 工程化设计(2026H1)
- 同步启动千吨级生产线土建、设备采购(真空卷绕镀膜机组、等离子体预处理单元)。
3. 产线安装+工艺爬坡(2026H2)
- 参照先导、纳科诺尔等真空镀膜设备交付周期6-8个月,再留3-6个月工艺优化,乐观预计2026年底具备“百吨级”第一批连续供货能力。
4. 规模化(2027年及以后)
- 若军工订单锁定,2027年可扩至300-500 t/年;若机器人、5G等民用市场同步打开,2028-2030年进一步扩到千吨级。
综上,“中试成功后”大约需要12-18个月实现规模化生产,即2027年左右有望进入千吨级放量阶段;若中试节点推迟,则整体顺延。投资者可密切关注公司后续公告的“中试验收”与“产线建设”两条关键里程碑。
一旦该技术成功商业化生产,可以说前景不可限量。公司基本面将向真核高科技公司转化,估值也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