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生生不息的大飞
 · 上海  

回复@刘志超: 这是观点不是事实,AI主要是提升生产效率特别是制造业,而非一个单纯的LLM,目前美国在算力上大幅领先,但是具体到AI的应用,其实是不相上下,从制造业角度而言AI在中国的应用带动的效率提升会更高。因为美国的问题是制造业远远不如中国,AI在美国的“务虚率”高。
结论先行(TL;DR)
中国=“落地规模优势”:车间侧的自动化与“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全球领先:
工业机器人密度2023年达470台/万名制造业员工,全球第3;美国为295、全球第10。
5G工厂已建超4000家,并发布年度“高水平5G工厂”名录;典型场景覆盖质检、远程操控、无人巡检等。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截至2025年初,全球189家中,中国约82家(~43%)。
美国=“算力与体系优势”:基础模型与企业级数据/算力生态显著领先,制造业正从“试点”转向“规模化”早期:
美国约占全球AI算力性能的~75%,中国约15%;这直接影响到复杂视觉、预测与生成式应用的训练/部署能力。
**29%**的制造企业已在“工厂/网络层面”使用AI/ML,**24%**已在同尺度部署GenAI(另有大量在试点阶段)。
部分制造企业已获得实效:**72%**部署AI后报告成本下降/效率提升。
谁更“会用AI”?
“规模落地”(车间侧联网设备、机器视觉、5G专网、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国当前更强。
“高算力+全栈数据治理”(企业级MLOps、跨工厂知识与仿真/数字孪生、GenAI赋能工程与供应链):美国底座更厚。
中期看:中美“应用结构”不同但互有短板;中国受高端GPU与生态限制更大,美国受制造业现场“碎片化、老旧设备、ROI与安全合规”制约更大//@刘志超:回复@做对的事267:中国AI应用还远没发展到美国目前的阶段。我们对AI的主要应用还在聊天和作图的单一指令阶段,美国那边的AI已经发展到完成复杂任务的阶段,如长链推理,多工具调用,模型间协同等复杂工作流,单次任务的Token消耗量是单一文字聊天的几百甚至上千倍。所以对推理算力的需求差别很大。

甲骨文爆了,这些数字和图表让市场和AI交易疯狂@华尔街见闻 :  甲骨文爆了,这些数字和图表让市场和AI交易疯狂  甲骨文向市场证明,在AI驱动的狂热中,未来的承诺远比当前的业绩更具吸引力。
尽管这家软件巨头刚刚公布的Q1业绩未能达到预期,但其股价却在盘后交易中飙升, 原因在于公司与OpenAI签下的一笔巨额交易让订单额出现大幅增长,并对云基础设施业务给出了激进的增长预期。
公司首席执行官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