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登和小登
最近在网络上频繁看到这两个词,于是我专门去搜索了一下定义。
老登:泛指以巴菲特(Warren Buffett)、芒格(Charlie Munger)为代表的传统价值投资者。他们的投资哲学核心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Buy wonderful companies at a fair price),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护城河、现金流、股息和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他们对看不懂、估值过高、没有经历过周期考验的资产持谨慎和回避态度。
当下的体现:他们大幅减仓了台积电等科技股,手握创纪录的现金(伯克希尔哈撒韦2024年Q1现金储备达1890亿美元),并多次警告市场投机氛围过重。他们的“保守”和“踏空”成为了被取笑的对象。
小登:泛指新一代的,特别是活跃在社交媒体(如Reddit的WallStreetBets论坛)、追逐热门赛道(AI、加密货币、Meme股)的年轻投资者。他们的投资哲学更偏向趋势投资、动量投资甚至投机,信奉“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活一次)和“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他们更关注叙事(Narrative)、技术颠覆的潜力和社区共识,对传统估值方法不屑一顾。
当下的体现:他们狂热追捧英伟达(NVDA)等AI概念股、比特币、以太坊以及各种山寨币,并在此前参与了GameStop、AMC等Meme股的狂欢。他们认为“老登”们已经过时,无法理解新技术将如何重塑世界和估值体系。
市场走好,股神的传奇又开始多了起来。这样的案例,历史上已经不止出现过一次了,和本次AI泡沫最为接近的,应该就是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了。那也是一个诞生了一大群伟大公司的年代,也是造就了一大群新小登的年代。也是一群新小登嘲笑老登的年代,一切相似,又那么不同。
2000年,一大群代表互联网未来的公司股价被爆炒,包括现在依然建在的微软、AMD、英特尔。哪怕他们确实在未来给公司创造了惊人的业绩,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多年,2000年站岗的投资者,都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希望。
·
2000年: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年轻投资者看到了它颠覆一切的无限潜力,认为巴菲特的“报纸、可乐、保险公司”是旧时代的化石,他“不懂科技”。
2025年:AI、加密货币、Web3是新生事物,年轻投资者同样看到了它们颠覆一切的潜力,认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框架无法给这些新资产定价,他再次“不懂科技”。
老登/巴菲特:价值 = 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价格(Price)是你付出的,价值(Value)是你得到的。
小登/科技爱好者:价值 = 未来颠覆性潜力的共识。价格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因为大家用钱投票相信其未来)。 这种分歧在2000年和现在如出一辙。
暴富的传奇,是人人都向往的,我以前经常举例说明的一件事是,在各个网络台上举办的超短线炒股大赛,每一期的胜利者,最终的收益率都很惊人。但唯一确定的是,几乎没有人,能够连续在这样的比赛中赢得冠军。
这就是确定性。
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本质就像是一个连续扔硬币50次都是正面的猩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猩猩自己都不再能重复这个传奇。
网络上这样的年轻投资者,如过江之鲫。
然而只有老登,才明白,“剩着为王”,能在资本市场成为老登的投资者,都是经历过好几次“这次不一样的投资者”
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均值回归”“次次都一样”
对于一个连续扔硬币50次的猩猩,你要去说服他是运气,太难了。
绝大部分,会陷入“赢者的诅咒”,把一个在特定条件和资金规模下的增长传奇,反复复制下去,直到有一天,终于发现,原来没有人能逃过“均值回归”
唯一需要做的
就是“看他起高楼,
看他宴宾客,
看他楼塌了”
今天看到个网友说得话说得很好“收益率有天花板,而收益没有天花板,普通人能做得最简单的是,就是不断扩大你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