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陈石一
 · 北京  

$中国移动(SH600941)$
运营商是特许经营,今年作为老登股也都毫无例外的下调。国内有16亿手机用户,都超过人口数不少,依靠传统的移动用户增长来获取月租费,其增长空间有限。运营商必须开辟新的增长曲线,云计算、数据中心是与ai高度吻合的基础设施。
我国运营商投建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拥有天然的资本优势。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谁家目前领先一步?
为啥今年会跌了11%?
中国移动股价在2025年3月至9月期间累计跌幅达22.3%,远超11%,市值蒸发约6850亿元。其股价大幅下跌主要是受政策、竞争、投资回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 政策监管加强:行业监管政策的收紧增加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与业务拓展难度。以数据中心建设为例,2025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单位建设成本同比增幅超过15%,部分高耗能地区的项目投资回报率下降至5%以下,压缩了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也延缓了新型基础设施的部署进度,对短期业绩表现形成直接压力。
?高耗能的地区应该指的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吧,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该怎样评价?我国的数据中心是攻国于求?还是供不应求?
• 行业竞争加剧:国内电信市场竞争激烈,三大运营商在移动、宽带等传统业务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导致平均每用户收入(ARPU)持续承压。根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中国移动的移动ARPU较上年同期下降2.3%,宽带ARPU平均下降4.5%。此外,政企市场竞争也在加剧,政企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的3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4%,进一步拉低整体利润水平。
• 5G投资回报周期长:2023-2025年,三大运营商5G相关资本开支累计超过1.8万亿元,但5G网络的商业化应用仍处于培育阶段,To C端流量价值尚未充分释放,To B端行业应用规模化落地缓慢。2023-2025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年均增速维持在8%-10%,而净利润增速则从2023年的1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6%,5G投资回报滞后对短期业绩产生了拖累。
• 用户增长天花板显现:国内通信市场用户规模已接近饱和,增长空间持续收窄。2025年1-6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8亿户,同比增长0.8%,其中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月均增速从2023年的1.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0.5%,增速连续8个季度下滑。用户增长的放缓直接导致传统业务收入增长乏力,成为股价下行的重要诱因。
• 新兴业务贡献不足:尽管中国移动积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但短期内其对营收的拉动作用仍未达预期。2025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云计算收入合计占总营收的比重约为7.2%,虽较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行业头部互联网企业20%以上的占比水平,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业务增长的缺口,导致整体营收增长缺乏新的强劲引擎。
以下是三大运营商已建或在建的数据中心及其运营情况介绍:
中国电信
• 已建数据中心:建成京津冀长三角两个全液冷万卡池,在粤苏浙蒙贵等区域部署千卡池,智能算力资源达到35EFLOPS。此外,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是贵安新区首家启动建设、运营投产的数据中心,也是我国南方运行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
• 在建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智慧云基地怀来园区土建工程一期基本完工,数据机楼正着手对外招商,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终期基础算力不小于15EFLOPS。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已具备2万卡智算集群装机条件,最大可承载4万卡国产化智能算力。
• 运营情况: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主的新兴业务收入比重已升至四分之一,同比增长10.6%,对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达78%。
中国移动
• 已建数据中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首批13个智算中心节点投产,呼和浩特、哈尔滨两大万卡级超大规模智算中心上线投产,通用算力规模达到8.5EFLOPS(FP32),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9.2EFLOPS(FP16)。中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已完成一期和二期工程,并投入使用,三期工程于2024年8月30日正式投用。
• 在建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京津冀(张家口)数据中心一期工程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新建建筑4栋,规划机架5600架,其中智算液冷机架550架,支持算力5100PFLOPS。
• 运营情况: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业务随着智算中心的不断投产和算力规模的扩大,对公司整体业务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但具体收入数据尚未单独详细披露。
中国联通
• 已建数据中心:全网总机架数超42万,智算算力达到17EFLOPS。中国联通(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已正式运营,一期交付3800架5千瓦机柜。
• 在建数据中心:中国联通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第一批超3000个机架完成安装调试,即将投产。
• 运营情况:算网数智业务中的数据中心收入为259亿元,同比增长7.4%。
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战略布局与运营深度研究报告(2025)
一、研究背景与概述
1.1 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25年,在"东数西算"工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式发展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多重驱动下,中国数据中心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随着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正从传统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向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加速演进,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底座。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IT负载容量持续扩张,三大运营商合计占国内IT负载容量60%以上,在政企市场和国家算力网络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信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8万架,八大枢纽节点占比达85%;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建设加速,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建成13个智算中心节点;中国联通全网总机架数超42万,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成为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家通过5A级智算中心服务能力认证的数据中心。
本报告将深入分析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战略布局、建设进展、运营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市场洞察。
1.2 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业务发展概况
2025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在数据中心及相关业务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整体呈现出"增速趋缓、韧性凸显"的特征。从收入表现看:
• 中国电信:2025年第一季度IDC收入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10.4%;智能收入同比增长151.6%,AIDC收入同比增长7.4%
• 中国移动:算力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虽然未直接披露数据中心收入,但在智算领域具备显著优势,AI直接收入及相关收入达"数十亿元"规模
• 中国联通:数据中心收入为144亿元,同比增长9.4%;AIDC签约金额同比增长60%,数据中心适智化改造成效明显。
从数据中心规模看:
• 中国电信:自有智能算力达到43EFLOPS,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8万架,八大枢纽节点占比达85%
• 中国移动:总智算规模达到61.3EFLOPS,其中自建智算规模达到33.3EFLOPS
• 中国联通:智算算力达到17EFLOPS,全网总机架数超42万
三大运营商通过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正积极推动从传统通信服务向科技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数据中心已成为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布局与运营分析
2.1 已建数据中心规模与分布
中国电信已构建起覆盖全国、重点突出的数据中心布局,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枢纽节点为核心,以八大枢纽为主体的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
京津冀区域:中国电信在京津冀区域已建成多个大型数据中心,其中位于怀来的智慧云基地是该区域的重要布局。该园区土建工程一期已基本完工,数据机楼正着手对外招商,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终期基础算力不小于15EFLOPS。此外,中国电信在京津冀区域的机架规模在八大枢纽节点中占比达85%,显示出该区域的战略重要性。
长三角区域:在长三角区域,中国电信已建成多个智算中心,其中青浦云湖数据中心作为算力高效调度示范项目已通过综合验收。此外,中国电信长三角国家枢纽嘉兴算力中心项目的B1、B2、C1、C3楼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进一步强化了该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电信在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多个数据中心,其中云计算贵州信息园是贵安新区首家启动建设、运营投产的数据中心,也是中国南方运行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此外,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项目已具备2万卡智算集群装机条件,最大可承载4万卡国产化智能算力。
西部地区:中国电信在西部地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贵州等区域,已在粤苏浙蒙贵等区域部署千卡池,智能算力资源达到35EFLOPS。这些数据中心不仅为西部地区提供算力支持,也为全国"东数西算"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济南区域:中国电信(济南)智算中心位于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绿建产业园E-2地块,占地面积93.67亩。园区规划4栋数据中心,3栋动力中心、1座110kV变电站、1栋监控中心、1栋运维后勤中心、1栋运维支撑中心,总建筑面积12.73万平,可容纳机架约1万架。
无锡区域:中国电信(无锡)国际数据中心三期工程(3.2期)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和风路北侧、净慧东道地块(净慧东道88号),拟新建B栋机楼及裙楼,建筑面积19109平方米。该项目设计开工日期为2025年07月20日,施工开工日期为2025年09月01日,工程竣工日期为2026年08月31日。
三亚区域:中国电信海南(三亚)国际信息园一期占地面积约24.38亩,建筑面积26910平方米,包括一栋数据中心、一栋动力中心。该项目目前主体施工已基本完成,预计将成为中国电信在海南地区的重要数据中心节点。
2.2 在建数据中心项目进展
中国电信在2025年有多个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其数据中心规模和提升算力服务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项目(II):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3栋数据中心、3栋智算中心、3栋动力中心,项目建设机架8286个,折合标准机架58253个。主要设备包括IT设备、UPS不间断电源、冷水机组、空调、变压器、柴油发电机、水泵等。项目能耗量和主要能效指标方面,年综合能耗不高于177161吨标准煤(当量值),其中年电力消耗量不高于143329万千瓦时;项目PUE值不高于1.249,显示出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济南智算中心一期: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济南智算中心一期项目建设1栋数据中心、1栋动力中心、1座110KV变电站、1栋运维支撑中心,建筑面积约3.06万平米,可提供机柜约2000架,算力约500PFLOPS。该项目已于2025年2月24日开工,是山东省重点项目之一。
无锡国际数据中心三期工程(3.2期):该项目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拟新建B栋机楼及裙楼,建筑面积19109平方米。项目计划于2025年7月20日开始设计,2025年9月1日开始施工,预计2026年8月31日竣工。
海南三亚国际信息园一期:该项目位于海南三亚市,占地面积约24.38亩,建筑面积26910平方米,包括一栋数据中心、一栋动力中心。目前项目主体施工已基本完成,预计将在不久的将来投入运营。
上海临港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在上海临港的数据中心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将进一步增强其在长三角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
2.3 运营情况与业务发展
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业务在2025年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公司第二曲线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入表现: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电信IDC收入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10.4%,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收入为749亿元,其中AIDC收入同比增长7.4%,天翼云收入达到573亿元,显示出数据中心及相关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
智能算力规模:截至2025年中期,中国电信自有智能算力达到43EFLOPS,较之前的35EFLOPS有显著提升。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8万架,八大枢纽节点占比达85%,表明中国电信正逐步将数据中心资源向核心枢纽集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
绿色节能成效:中国电信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碳排放实现两位数下降。AI节能覆盖超过596万基站扇区和3400个机房,年化节电约11亿度,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智能化升级:中国电信基于云网融合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云服务,围绕21个重点领域打造了160余个AI应用。企业战略也由"云改数转"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全面拥抱人工智能,进一步强化了数据中心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业务创新:中国电信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智能收入同比增长151.6%,视联网收入同比增长58.4%,卫星通信收入同比增长37.2%,量子收入同比增长81.1%,显示出公司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创新业务与数据中心的协同发展,为中国电信构建了更加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和竞争优势。
三、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布局与运营分析
3.1 已建数据中心规模与分布
中国移动已在全国多个关键区域建成大型数据中心,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枢纽节点为核心的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
京津冀区域:中国移动在京津冀区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和北京周边地区。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已成为公司在北方地区的重要算力枢纽,2025年4栋机房楼工程备案已获批,进一步扩大了该区域的算力规模。此外,中国移动在京津冀(张家口)数据中心一期工程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新建建筑4栋,规划机架5600架,其中智算液冷机架550架,支持算力5100PFLOPS。
长三角区域:中国移动在长三角区域已建成多个大型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上海)5G生态谷项目已通过综合验收,该项目是长三角地区首个算力可自主调度、绿色节能示范数据中心,包括2栋约4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数据中心,可提供总共4768个机架的装机能力,形成云+大数据+AI能力中心。此外,中国移动长三角(扬州)算力中心二期B03机房楼内,土建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2025年3月底完工,4月底验收,6月投入使用。该项目预计总投资达100亿元,规划对原有两栋机房楼进行改造,同时再新建4栋机房楼和两栋动力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已建成多个大型数据中心,为该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成渝区域:中国移动在成渝区域已建成多个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四川成都)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已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项目将积极承接四川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成都打造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圈。此外,中国移动成渝(重庆)江南数据中心于2025年3月正式投产,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在成渝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
西部地区:中国移动在西部地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贵州和甘肃等省份。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N02机房最近到了700台服务器,主要用于金山云业务发展,预计2025年2月月底完成全量服务器上架,上架后本机房的算力达到20000P以上。
中部地区:中国移动在中部地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湖北和湖南等省份,已建成多个数据中心,为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3.2 在建数据中心项目进展
中国移动在2025年有多个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其数据中心规模和提升算力服务能力。
成渝(成都)天府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成渝(成都)天府数据中心项目是四川移动在四川天府新区的又一重大布局,该项目将采用分期建设的方式推进。其中,一期算力规模10000PFlops,主要建设数据机房、动力中心、维护支撑用房和110kV变电站,规划PUE不高于1.2,国产先进智算芯片占比不低于60%,体现了中国移动在绿色低碳和国产化方面的战略考量。该项目于2025年7月9日正式签约,标志着这一集通算、智算和IDC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算力枢纽将在成都双流落地。
成渝枢纽天府集群智算中心项目:该项目作为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致力于打造高能级算力基础设施、全栈自主技术体系及多行业场景应用。采用分期建设模式,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逐步推进,既降低了初期投资风险,又能灵活应对行业变化。建成后,该项目将充分发挥算力核心引擎作用,立足成都、辐射西南,以算力为要素资源赋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企业加快发展。
长三角(扬州)算力中心二期:中国移动长三角(扬州)算力中心二期B03机房楼内,土建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2025年3月底完工,4月底验收,6月投入使用。该项目预计总投资达100亿元,规划对原有两栋机房楼进行改造,同时再新建4栋机房楼和两栋动力中心,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移动在长三角区域的算力服务能力。
呼和浩特数据中心2025年4栋机房楼工程:该项目已获得备案批准,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移动在呼和浩特的数据中心规模,增强其在北方地区的算力服务能力。
上海临港数据中心7号楼装修工程:该项目主要对临港数据中心7号楼进行改造,建设周期为2025年3季度至2026年3季度。通过对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中国移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中心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能力。
3.3 运营情况与业务发展
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业务在2025年保持稳健增长,成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收入表现:中国移动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438亿元(同比-0.5%),通信服务收入达4670亿元(同比+0.7%)。虽然总体营收增长放缓,但公司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和创新业务发展,保持了利润的稳定增长,净利润达842亿元,同比增长5.0%。
算力规模: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移动总智算规模达到61.3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自建智算规模达到33.3EFLOPS。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首批13个智算中心节点已投产,呼和浩特、哈尔滨两大万卡级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已高效运营,形成了较强的智算服务能力。
AI业务发展:中国移动在2025年上半年的AI直接收入及相关收入达"数十亿元"规模,其中AI算力和智算服务是主力。公司"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升级至3.0,布局超50款行业大模型,AI应用多点开花,"灵犀"智能体月活跃客户超6000万户,AI直接产生的收入实现高速增长。在政企市场,AI+DICT签约项目达到1485个,为新型工业化赋能。
算力网络建设:中国移动构建了全球领先的"算网大脑",在多个国家节点落地,为大模型训练和AI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算力底座。同时,中国移动正加速汇聚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并推出超过200款数据标注治理工具,为AI发展提供"燃料"。
绿色低碳成效:中国移动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的PUE值持续降低,部分项目已达到1.2以下的先进水平。例如,中国移动成渝(成都)天府数据中心一期规划PUE不高于1.2,体现了公司在绿色低碳方面的战略承诺。
技术创新:中国移动在2025年至2026年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设备(推理型)集中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出炉,本次集采金额超过50亿元,显示出公司在AI算力基础设施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其中,标包1至标包4均为类CUDA生态设备,总含税价超17亿元;标包5和标包6为CANN生态设备,总含税价约34亿元,表明中国移动在AI算力生态建设方面采取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
政企市场拓展:中国移动在政企市场的AI+DICT签约项目达到1485个,为新型工业化赋能。公司积极把握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消费新趋势,加快移动网络向5G-A升级,不断推动连接、终端、应用、权益等融合要素升级,强化AI、卫星、量子等战新要素赋能个人及家庭端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业务价值和客户感知。
四、中国联通数据中心布局与运营分析
4.1 已建数据中心规模与分布
中国联通已在全国多个关键区域建成大型数据中心,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枢纽节点为核心的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
京津冀区域:中国联通在京津冀区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怀来和北京周边地区。中国联通(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已正式运营,一期交付3800架5千瓦机柜。该园区是中国联通"5+4+31+X"架构全国多级算力资源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京津冀区域提供了重要的算力支持。
长三角区域:中国联通在长三角区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江苏等省份。中国移动长三角(上海)5G生态谷项目已通过综合验收,该项目是长三角地区首个算力可自主调度、绿色节能示范数据中心,包括2栋约4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数据中心,可提供总共4768个机架的装机能力,形成云+大数据+AI能力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联通在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多个数据中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是中国联通"5+4+31+X"架构全国多级算力资源布局的新型绿色数据中心之一,也是广东省内承接"东数西算"的重要节点。该数据中心是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家通过5A级智算中心服务能力认证的数据中心,标志着中国联通在智算中心建设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西部地区:中国联通在西部地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宁夏和内蒙古等省份。宁夏中卫数据中心获国家级认证,支撑"东数西训"场景,是中国联通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布局。郑州二长数据中心改造后PUE低至1.3,西部节点占比35%,绿电成本节省30%,体现了中国联通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成效。
中部地区:中国联通在中部地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湖北和湖南等省份,已建成多个数据中心,为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4.2 在建数据中心项目进展
中国联通在2025年有多个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其数据中心规模和提升算力服务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该项目位于韶关市浈江区,包含4栋数据中心、4栋动力中心、1栋网管楼,是广东省承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近日,该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投运后将满足大湾区实时算力需求,构筑大湾区数字经济新底座,为区域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提供"算力引擎"。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应用70余项优化清单对二次结构、管线排布、防水做法、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进行优化,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同时,单体建筑主体结构工期缩短近30%。
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二期:在项目一期通过竣工验收后,中国联通将聚焦园区低碳绿色运营、智算客户交付和项目二期建设三方面有序推进。目前,项目二期的规划设计工作正在加快推进,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进一步扩大算力供给规模。
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一期:该项目第一批超3000个机架已完成安装调试,即将投产。作为中国联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布局,该项目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华南地区的算力服务能力。
中国联通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该项目是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家获评5A级智算中心服务能力认证的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一期规划4.8万个标准机柜,总能耗120MW,对标国内最高绿色低碳标准,实现三个"首个"创新,具备十万卡超大集群承载和万亿级AI大模型训推能力。
其他区域布局:中国联通还在全国其他区域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如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等,以构建更加完善的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
4.3 运营情况与业务发展
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业务在2025年保持稳健增长,成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收入表现:中国联通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2002亿元,归母净利63.49亿元,同比增长5%。算网数智收入达到454亿元,占比提升到26%,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提升到86%,显示出公司在创新业务领域的快速发展。
数据中心收入:中国联通算网数智业务中的数据中心收入为259亿元,同比增长7.4%。2025年上半年,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收入达到144亿元,同比增长9.4%,数据中心适智化改造成效明显,更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联通数据中心。
AIDC签约情况:中国联通AIDC签约金额同比增长60%,显示出公司在智算中心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通过数据中心适智化改造,中国联通正加速向智算中心转型,以满足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
算力规模:中国联通智算算力达到17EFLOPS,全网总机架数超42万。在算力网络建设方面,中国联通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算力资源池,在大湾区内完成400G/800G全光算网底座的部署和商用,携手鹏城实验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算力专网,连接国家一级骨干网,构建算力智联网AINET,可靠性高达99.999%,实现本地时延1ms、大湾区3ms、省内5ms的"1-3-5ms算力服务时延圈",为算力资源提供网络支撑。
绿色节能成效:中国联通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韶关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侧立面与网管楼屋顶等铺设立面光伏板2610块,最大化增加光伏发电量,利用组串式储能柜消峰填谷,可满足土建全楼日间基本用电,相当于6万户家庭总用电量,年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PUE值(电能利用效率目标值)低至1.2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服务模式:中国联通率先搭建统一运营平台,提供一站式电商化服务,实现供需高效对接。为满足人工智能爆发带来的推理算力需求,中国联通正在韶关集中建设华南6省智算推理池,一期算力规模超千卡,预计7月投产,将全面对接企事业单位算力需求,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布局六大行业25类细分领域,首批签约入驻客户涵盖科研机构、AIGC、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头部企业。
算网协同发展:中国联通积极推动网络向数据网、算力网、智能网演进,实现从"通信管道"到"AI生态"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联通不仅能提供基础连接服务,更要通过AI技术实现网络的智能化、自优化,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差异化服务。
五、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发展对比与趋势分析
5.1 数据中心规模与布局对比
规模对比:
• 中国电信: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8万架,八大枢纽节点占比达85%,自有智能算力达到43EFLOPS。
• 中国移动:总智算规模达到61.3EFLOPS,其中自建智算规模达到33.3EFLOPS,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首批13个智算中心节点已投产。
• 中国联通:智算算力达到17EFLOPS,全网总机架数超42万,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一期规划4.8万个标准机柜。
从整体规模来看,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机架数量最多,中国移动的智算规模最大,中国联通在单个数据中心的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如韶关数据中心一期规划4.8万个标准机柜。
布局特点:
• 中国电信:以八大枢纽节点为核心,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8万架,八大枢纽节点占比达85%,表明中国电信正逐步将数据中心资源向核心枢纽集中。
• 中国移动: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首批13个智算中心节点已投产,呼和浩特、哈尔滨两大万卡级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已高效运营,形成了较为均衡的全国布局。
• 中国联通:以"5+4+31+X"架构为基础,在全国多个区域布局数据中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是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家通过5A级智算中心服务能力认证的数据中心。
从布局特点来看,中国电信更注重核心枢纽的集中布局,中国移动更注重智算中心的全国均衡布局,中国联通则更注重特色数据中心的建设,如韶关的5A级智算中心。
区域重点:
• 京津冀区域:三大运营商均在该区域有重要布局,中国电信的怀来智慧云基地、中国移动的京津冀(张家口)数据中心、中国联通的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均是该区域的重要项目。
• 长三角区域:三大运营商在该区域的布局也较为密集,中国电信的青浦云湖数据中心、中国移动的长三角(上海)5G生态谷、中国联通的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均在该区域推进。
• 粤港澳大湾区:三大运营商均将该区域作为战略重点,中国电信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中国移动的多个布局、中国联通的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均是该区域的重要项目。
• 成渝区域:三大运营商在该区域的布局也在加强,中国移动的成渝(成都)天府数据中心、中国联通的多个布局均在该区域推进。
从区域重点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作为数据中心布局的核心区域,以支撑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5.2 技术特点与创新对比
绿色节能技术:
• 中国电信: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碳排放实现两位数下降,AI节能覆盖超过596万基站扇区和3400个机房,年化节电约11亿度。
• 中国移动:成渝(成都)天府数据中心一期规划PUE不高于1.2,国产先进智算芯片占比不低于60%。
• 中国联通:韶关数据中心PUE值低至1.25,年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在数据中心侧立面与网管楼屋顶等铺设立面光伏板2610块,最大化增加光伏发电量。
从绿色节能技术来看,中国联通在韶关数据中心的PUE值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中国移动在国产化方面有明确的战略考量,中国电信则在AI节能应用方面规模更大。
智能化水平:
• 中国电信:基于云网融合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云服务,围绕21个重点领域打造了160余个AI应用。企业战略也由"云改数转"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全面拥抱人工智能。
• 中国移动:"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升级至3.0,布局超50款行业大模型,AI应用多点开花,"灵犀"智能体月活跃客户超6000万户。
• 中国联通: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算力资源池,在大湾区内完成400G/800G全光算网底座的部署和商用,构建算力智联网AINET,可靠性高达99.999%,实现本地时延1ms、大湾区3ms、省内5ms的"1-3-5ms算力服务时延圈"。
从智能化水平来看,中国移动在大模型应用方面布局较为广泛,中国联通在算网协同方面有明显优势,中国电信则在AI应用的广度方面表现突出。
智算能力:
• 中国电信:自有智能算力达到43EFLOPS,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8万架,八大枢纽节点占比达85%。
• 中国移动:总智算规模达到61.3EFLOPS,其中自建智算规模达到33.3EFLOPS,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首批13个智算中心节点已投产。
• 中国联通:智算算力达到17EFLOPS,全网总机架数超42万,韶关数据中心具备十万卡超大集群承载和万亿级AI大模型训推能力。
从智算能力来看,中国移动的总智算规模最大,中国电信的自有智能算力规模次之,中国联通在单个数据中心的智算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创新特点:
• 中国电信:AI节能覆盖超过596万基站扇区和3400个机房,年化节电约11亿度,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 中国移动:在成都天府数据中心项目中,国产先进智算芯片占比不低于60%,体现了对国产化的重视。
• 中国联通:韶关数据中心是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家通过5A级智算中心服务能力认证的数据中心,实现三个"首个"创新,具备十万卡超大集群承载和万亿级AI大模型训推能力。
从创新特点来看,中国电信更注重节能技术的创新,中国移动更注重国产化技术的应用,中国联通则更注重高端认证和特色技术的创新。
5.3 运营策略与商业模式对比
收入结构:
• 中国电信:2025年第一季度IDC收入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10.4%;智能收入同比增长151.6%,视联网收入同比增长58.4%,卫星通信收入同比增长37.2%,量子收入同比增长81.1%。
• 中国移动:2025年上半年AI直接收入及相关收入达"数十亿元"规模,其中AI算力和智算服务是主力。
• 中国联通:2025年上半年数据中心收入达到144亿元,同比增长9.4%,AIDC签约金额同比增长60%。
从收入结构来看,中国电信的IDC收入增长较为稳健,同时新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中国移动的AI相关收入增长较快,但具体数据中心收入未单独披露;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收入增长也较为稳健,同时AIDC签约金额增长迅速。
商业模式:
• 中国电信:基于云网融合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云服务,围绕21个重点领域打造了160余个AI应用,通过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实现收入增长。
• 中国移动:通过"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和行业大模型布局,为客户提供AI解决方案,同时发展算力服务和智算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 中国联通:率先搭建统一运营平台,提供一站式电商化服务,实现供需高效对接,同时建设华南6省智算推理池,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智算服务。
从商业模式来看,中国电信更注重云网融合和多元化应用,中国移动更注重大模型和行业解决方案,中国联通更注重平台化运营和专业化服务。
目标客户:
• 中国电信:围绕21个重点领域打造了160余个AI应用,目标客户涵盖多个行业和领域。
• 中国移动:在政企市场,AI+DICT签约项目达到1485个,为新型工业化赋能,同时面向个人和家庭用户提供智能服务。
• 中国联通:首批签约入驻韶关数据中心的客户涵盖科研机构、AIGC、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头部企业,重点布局六大行业25类细分领域。
从目标客户来看,中国电信的目标客户更为广泛,中国移动更注重政企市场和个人用户,中国联通则更注重高端企业客户和新兴领域客户。
市场策略:
• 中国电信:企业战略由"云改数转"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全面拥抱人工智能,进一步强化了数据中心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 中国移动:围绕"一二二五"战略实施思路,全面推进"两个新型"升级、"BASIC6"科创、"AI"行动"三大计划",落实好服务支撑数智化生活、生产、治理"三大任务"。
• 中国联通:推动网络向数据网、算力网、智能网演进,实现从"通信管道"到"AI生态"的转变,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差异化服务。
从市场策略来看,中国电信更注重战略升级和全面转型,中国移动更注重计划推进和任务落实,中国联通更注重网络演进和生态构建。
资本开支:
• 中国电信: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18亿元,同比增长11.5%,主要为公司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围绕网络、云及云网融合、AI、量子/安全等四大技术方向,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中国移动:2025年公司资本开支的重点依然是围绕算力领域展开,考虑到资本开支方面的行业特点,上半年往往处在项目研究论证、储备或推动阶段,因此,上半年投资进度要慢一些,下半年会加快。
• 中国联通:公司的资本开支将保持"稳健、精准、适度"的原则,但投资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未来两至三年,投资将继续向算网数智领域倾斜,这将为AI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从资本开支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在加大对数据中心和相关技术的投入,但投入重点和节奏有所不同。中国电信更注重研发投入,中国移动更注重算力领域的资本开支,中国联通则更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
5.4 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重点
算力网络建设:
• 中国电信:将继续加强数据中心向八大枢纽节点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同时提升智能算力规模,预计未来自有智能算力将进一步增长。
• 中国移动:将加快算力部署,特别是在下半年加快投资进度,进一步扩大智算规模,强化在智算领域的领先地位。
• 中国联通:将继续推进算网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算力网络,提高算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从算力网络建设趋势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将加强算力网络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电信更注重资源集中,中国移动更注重规模扩张,中国联通更注重算网协同。
绿色低碳发展:
• 中国电信: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碳排放实现两位数下降,未来将继续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 中国移动:在成都天府数据中心项目中规划PUE不高于1.2,未来将继续推进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建设。
• 中国联通:韶关数据中心年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PUE值低至1.25,未来将继续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从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将绿色低碳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电信更注重碳排放的整体下降,中国移动更注重PUE值的降低,中国联通更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AI与智算中心发展:
• 中国电信:企业战略由"云改数转"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未来将进一步提升智能算力规模和服务能力。
• 中国移动:将继续发展"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和行业大模型,布局更多AI应用,提高AI相关收入的占比。
• 中国联通:将继续推进韶关数据中心等高端智算中心的建设,提高智算服务能力,同时发展华南6省智算推理池,满足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
从AI与智算中心发展趋势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将AI和智算中心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电信更注重战略升级和全面拥抱AI,中国移动更注重大模型和行业应用,中国联通更注重高端智算中心和专业化服务。
国产化与技术创新:
• 中国电信:围绕网络、云及云网融合、AI、量子/安全等四大技术方向,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中国移动:在成都天府数据中心项目中,国产先进智算芯片占比不低于60%,未来将继续推进国产化技术的应用。
• 中国联通:韶关数据中心实现三个"首个"创新,具备十万卡超大集群承载和万亿级AI大模型训推能力,未来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和高端认证。
从国产化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将国产化和技术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电信更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中国移动更注重国产化芯片的应用,中国联通更注重特色技术的创新和高端认证。
业务拓展与生态构建:
• 中国电信:围绕21个重点领域打造了160余个AI应用,未来将继续拓展业务领域,构建更加完善的AI应用生态。
• 中国移动:在政企市场,AI+DICT签约项目达到1485个,未来将继续拓展政企市场,发展行业解决方案。
• 中国联通:首批签约入驻韶关数据中心的客户涵盖科研机构、AIGC、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未来将继续拓展高端客户群体,构建特色生态。
从业务拓展与生态构建趋势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将业务拓展和生态构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电信更注重AI应用的广泛布局,中国移动更注重政企市场的拓展,中国联通更注重高端客户和特色生态的构建。
六、结论与建议
6.1 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规模与布局: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规模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机架数量最多,中国移动的智算规模最大,中国联通在单个数据中心的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在布局上,三大运营商均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为核心区域,但各有侧重:中国电信更注重核心枢纽的集中布局,中国移动更注重智算中心的全国均衡布局,中国联通则更注重特色数据中心的建设。
技术与创新:三大运营商在数据中心技术创新方面各有特色。中国电信更注重节能技术的创新,中国移动更注重国产化技术的应用,中国联通则更注重高端认证和特色技术的创新。在绿色节能方面,中国联通的韶关数据中心表现较为突出,年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PUE值低至1.25;在智能化方面,中国移动的智算规模最大,达到61.3EFLOPS;在高端认证方面,中国联通的韶关数据中心是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家通过5A级智算中心服务能力认证的数据中心。
运营与商业模式: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运营均保持稳健增长,但商业模式各有特色。中国电信的IDC收入增长较为稳健,同时新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中国移动的AI相关收入增长较快,但具体数据中心收入未单独披露;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收入增长也较为稳健,同时AIDC签约金额增长迅速。在商业模式上,中国电信更注重云网融合和多元化应用,中国移动更注重大模型和行业解决方案,中国联通更注重平台化运营和专业化服务。
未来发展趋势:三大运营商均将算力网络建设、绿色低碳发展、AI与智算中心发展、国产化与技术创新、业务拓展与生态构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电信更注重战略升级和全面拥抱AI,中国移动更注重大模型和行业应用,中国联通更注重高端智算中心和专业化服务。
6.2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能源与环境压力: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证服务能力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三大运营商面临的重要挑战。
• 技术创新与转型压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数据中心不断升级和转型,以满足市场需求。三大运营商需要在技术创新和转型方面保持领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 投资回报压力: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投资回报率,是三大运营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人才与管理挑战:数据中心的智能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三大运营商需要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才能保证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营。
机遇:
• 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三大运营商可以通过扩大数据中心规模和提升服务能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 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算力需求。三大运营商可以通过发展智算中心和AI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增长点。
• 绿色低碳发展机遇:随着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入,绿色数据中心将成为市场主流。三大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建设更多绿色数据中心,提高市场竞争力。
• 国产化与自主可控机遇:在国家大力推动国产化和自主可控的背景下,三大运营商可以通过应用国产技术和设备,提高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和自主性,同时支持国家战略。
6.3 对三大运营商的建议
战略定位与差异化发展:
• 中国电信:建议继续强化八大枢纽节点的集中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云网融合和AI应用的创新,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 中国移动:建议继续扩大智算中心的规模和布局,加强大模型和行业应用的开发,提高AI相关收入的占比,同时注重绿色低碳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 中国联通:建议继续推进高端智算中心的建设和认证,如韶关的5A级智算中心,同时发展专业化的智算服务,如华南6省智算推理池,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 三大运营商均应加大对绿色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PUE值和能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 建议三大运营商加强对国产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高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降低供应链风险。
• 建议三大运营商加强对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数据中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业务拓展与生态构建:
• 中国电信:建议继续围绕21个重点领域打造更多AI应用,拓展业务边界,同时加强与合作伙伴的生态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AI应用生态。
• 中国移动:建议继续拓展政企市场,发展行业解决方案,同时加强与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
• 中国联通:建议继续拓展高端企业客户和新兴领域客户,如科研机构、AIGC、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同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构建特色生态。
运营效率与商业模式创新:
• 建议三大运营商优化数据中心的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 建议三大运营商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如混合云、多云管理、AI即服务等,提高数据中心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 建议三大运营商加强数据中心的智能化运营,应用AI技术优化能源管理、故障预测和处理等,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6.4 对行业发展的展望
规模与布局:未来几年,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规模将继续扩大,但布局将更加优化,资源将进一步向核心枢纽集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同时,边缘数据中心的布局也将加强,以满足低时延、高可靠性的应用需求。
技术与创新:未来几年,数据中心技术将继续创新,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技术、液冷技术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国产化政策的推进,国产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比例将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的自主可控水平将不断提升。
运营与商业模式:未来几年,数据中心的运营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源效率将不断提高。同时,商业模式将更加多元化,除传统的IDC服务外,云计算、AI服务、混合云管理等将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行业竞争格局:未来几年,三大运营商在数据中心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也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同时,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等也将加大投入,行业竞争将更加多元化。
政策与环境影响:未来几年,国家将继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对数据中心行业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能源成本的上升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而言,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业务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化等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绿色、智能的数据中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