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文凯诺
 · 上海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获得卫星互联网运营资质,对中国卫通(601698.SH)的影响呈现多维度、分层次的竞争与协同并存格局,需结合行业特性、竞争态势及政策导向综合研判:$中国卫通(SH601698)$ $上证指数(SH000001)$
一、市场竞争格局重构:从垄断到多元博弈
1. 牌照稀缺性被打破,市场准入门槛降低
中国卫通此前独家持有卫星通信基础电信业务牌照,2025年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许可后,其垄断地位被直接冲击。运营商凭借地面网络覆盖优势(如中国移动基站超500万个)和庞大用户基数(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超16亿),可快速推进“手机直连卫星”等消费级应用,分流中国卫通的个人用户市场。例如,中国电信2023年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后,2025年相关用户已突破50万,而中国卫通同期消费级用户增长速度相对滞后。
2. 低轨卫星布局加速,技术代际竞争加剧
运营商在低轨卫星领域的投入显著提升:中国联通与时空道宇合作发射4颗低轨卫星,中国移动推进“星核验证星”等6G理念卫星研发,而中国卫通虽参与GW星座(中国星网主导),但其低轨卫星数量和组网进度均落后于运营商及中国星网。截至2025年8月,中国星网在轨卫星达82颗,上海垣信千帆星座在轨90颗,而中国卫通尚未形成规模化低轨星座。低轨卫星因具备低时延(<50ms)、高带宽(单星容量超100Gbps)等优势,可能逐步替代中国卫通高轨卫星在宽带互联网领域的应用。
3. 细分市场分化:B端仍具壁垒,C端面临挤压
◦ B端专业市场:中国卫通在应急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等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其运营的18颗高轨卫星覆盖亚太、非洲等区域,国内市场份额超80%,并承担着森林防火、海事通信等国家级项目。运营商虽进入该领域,但需时间建立行业客户信任和定制化服务能力。
◦ C端消费市场:运营商通过“不换卡不换号”模式(如中国电信天通卫星服务)和终端厂商合作(华为、小米等36款手机支持直连卫星),快速抢占个人用户。中国卫通虽推出“海星通”全球网服务,但终端成本较高(约5000元/台),用户增长缓慢。
二、技术与资源博弈:运营商的降维打击与卫通的差异化防御
1. 运营商的技术整合优势
运营商可将5G/6G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深度融合,构建“空天地一体”网络。例如,中国移动提出“5G-AeroMACS”技术,在虹桥机场实现航空器引导;中国联通完成车载卫星通信外场试验,验证车联网场景。这种技术整合能力是中国卫通作为纯卫星运营商难以企及的。
2. 中国卫通的核心资源壁垒
◦ 高轨卫星资源:中国卫通拥有18颗高轨卫星,覆盖我国全境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在广播电视传输(支撑200余套节目)、远洋通信(覆盖95%海上航线)等领域不可替代。
◦ 国际频谱资源:通过深度参与ITU规则制定,中国卫通主导Ka频段动中通技术标准,并成功将“扩展Ku频段放宽终端应用条件”纳入WRC-27议题,为高轨卫星争取长期频谱优势。
◦ 政府项目资质:作为国家一类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中国卫通在国防、边海防等领域的项目具有排他性。例如,“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由其建设高通量卫星应急专用系统。
3. 产业链协同与合作机遇
运营商的卫星组网需求为中国卫通创造新业务空间。例如,中国联通与中国卫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租用中星系列Ka卫星资源拓展偏远地区市场;中国移动采购中国卫通海洋宽带服务,用于海上应急通信。这种“运营商运营+卫通提供基础设施”的模式可能成为主流。
三、政策与行业趋势:双刃剑效应
1. 政策导向的矛盾性
◦ 竞争促进政策:工信部《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运营商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直接推动市场竞争。
◦ 卫通保护政策:《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境内服务仅可连接境内合法运营的卫星系统,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卫星运营商(如星链)的竞争,同时为中国卫通保留政府项目空间。
2. 行业增长红利的分配
卫星互联网市场快速扩容:中信建投预测2029年我国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工信部目标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中国卫通虽面临竞争,但行业蛋糕扩大仍能带来增量。例如,其与老挝、印尼等国合作的农村普遍服务项目,以及Ka高通量卫星在林草行业的应用,均受益于政策推动。
3. 低轨卫星的经济性挑战
运营商的低轨星座建设需巨额投入:GW星座计划发射1.3万颗卫星,总投资超千亿元。相比之下,中国卫通高轨卫星单星成本约5亿元,且无需频繁补网。若低轨卫星商业化进程不及预期(如星链2025年仍未盈利),运营商可能放缓投入,为中国卫通争取转型时间。
四、财务与战略转型:卫通的生存之道
1. 短期财务承压
2025年上半年,中国卫通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5.59%,主要因主营业务增长乏力。运营商的价格竞争(如中国联通卫星套餐月费低至99元)可能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
2. 战略转型方向
◦ B端垂直深耕:聚焦能源、交通等行业,提供“卫星+行业”解决方案。例如,其与长城汽车合作的环塔拉力赛卫星通信服务,验证了行业应用的可行性。
◦ C端差异化突围:开发低成本终端(如与手机厂商合作内置卫星模块),探索“卫星+物联网”应用(如野生动物追踪)。
◦ 低轨卫星补位:加速GW星座等低轨项目建设,2025年9月已发射低轨11组卫星,逐步缩小与运营商的技术代差。
3. 资本运作与产业链整合
中国卫通可通过参股卫星制造企业(如中国卫星)、投资地面终端厂商,强化产业链控制力。例如,其参股的银河航天计划2025年前发射1296颗低轨卫星,为自身提供技术储备。
结论:利空有限,长期取决于战略执行
三大运营商获得卫星互联网资质对中国卫通构成结构性挑战,但并非颠覆性利空。短期看,消费级市场份额可能被分流,财务表现承压;中长期看,行业增长红利、政策保护及高轨卫星的不可替代性为其提供缓冲空间。中国卫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轨资源壁垒+政府项目护城河,而破局关键在于低轨技术追赶+行业解决方案创新。若能在2025-2030年完成低轨星座部署并深化行业应用,其仍可维持卫星通信领域“国家队”地位;反之,若过度依赖传统业务,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因此,中性偏利空,但需密切关注其战略转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