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子植
 · 云南  

通源石油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业务护城河中等偏上,其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积累和区域先发优势,但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国企主导、民企突围的特征,未来需在规模化和成本控制上突破。
一、护城河分析:技术壁垒与区域卡位构筑差异化优势
1. 技术壁垒显著,但需持续投入
通源石油在CCUS领域拥有14项专利,核心技术聚焦二氧化碳驱油(EOR),包括抗腐蚀水泥浆体系、智能分注工艺等,这些技术在新疆油田等项目中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升采收率15%以上。此外,公司引入美国第三代“相增强变迁吸收法”捕集技术,在新疆、陕北等地签署排他性合作协议,形成技术卡位。不过,其技术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率3.5%)低于行业头部企业,需警惕国企在全链条技术(如捕集-输送-封存)上的追赶。
2. 区域市场先发优势突出
公司在新疆、鄂尔多斯等油气富集区布局CCUS项目,其中新疆库车百万吨级示范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目标2025年收入突破2亿元。这些区域油气田资源丰富,且地方政府提供0.5元/吨的补贴,形成政策-资源-技术的协同效应。相比之下,国企项目多集中在东部(如中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项目),通源在西部市场的先发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
3. 财务与商业模式稳健性待提升
2024年CCUS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但毛利率不足20%,显著低于射孔业务(约35%),主要因捕集成本较高(全流程成本300-600元/吨)。不过,公司通过“碳捕集+驱油”模式实现碳资产收益(如新疆项目碳信用定价50元/吨),且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例仅14%,对政策依赖度较低。
二、行业竞争格局:国企主导,民企在细分领域突围
1. 头部国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中石油、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主导国内CCUS市场,运营项目数量占比超60%,且项目规模大(如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基地年封存300万吨)。国企凭借资金、政策资源和全产业链能力(如石化油服拥有11项CCUS专利),在捕集、输送、封存环节形成闭环。例如,中石化已建成国内最大煤电CCUS项目(年捕集100万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民企聚焦细分环节,差异化竞争
通源石油、碳能科技等民企主要在EOR和捕集技术领域突破。通源石油在新疆油田的EOR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1.87万吨(2024年),技术成熟度较高;碳能科技则专注于低成本吸附材料研发,目标将捕集成本降至150元/吨。此外,部分民企通过与国企合作参与项目(如新疆敦华与中石油合作碳捕集),规避资金和政策风险。
3. 政策驱动下竞争加剧,技术路线分化
“十五五”期间,CCUS政策从示范转向规模化应用,重点支持全流程项目和先进技术(如化学链燃烧、AI优化)。国企在传统胺法捕集技术上持续优化(如石化油服能耗降低40%),而民企在第三代技术(如直接空气捕集)上加速布局。此外,全国碳市场可能纳入CCUS碳信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百亿美元,吸引更多企业跨界进入。
三、挑战与未来展望
1. 核心挑战
◦ 成本压力:当前CCUS全流程成本远高于碳价(约70元/吨),通源石油需通过技术迭代(如膜分离)和规模化降低成本。
◦ 技术替代风险:国企在全链条技术上的突破可能挤压民企生存空间,例如华能集团煤电CCUS项目捕集率超90%,技术指标领先。
◦ 政策不确定性:补贴细则和碳信用交易规则尚未明确,可能影响项目收益预期。
2. 破局关键
◦ 深化区域合作:依托新疆、鄂尔多斯等地资源优势,扩大EOR项目规模,形成“技术-收益”闭环。
◦ 拓展商业模式:探索“CCUS+绿氢”“CCUS+化工”等融合场景,提升碳资产附加值。
◦ 加强技术研发:联合高校(如中科院)攻关低成本捕集材料,争取在第三代技术上实现突破。
结论
通源石油的CCUS业务护城河源于技术积累和区域先发优势,但在国企主导的竞争格局下,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巩固地位。短期看,其在西部油气区的EOR项目具备持续增长潜力;长期看,若能在第三代捕集技术或商业模式上取得突破,有望成为行业“隐形冠军”。投资者需重点关注政策落地进度、油价波动对油气公司CCUS投入的影响,以及公司技术迭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