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矛盾进化体
 · 四川  

读到几篇对比上海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的文章,我说下看法:
1、三家银行均扎根长三角,依托区域优势,深耕细作各有千秋,整体发展均位居全国城商行前列;
2、文章聚焦资产增速,高度肯定了宁波、江苏两家银行在对公业务上的强大竞争力,上银则逐渐掉队;
3、银行本质是做钱的生意,是风险后置的行当。资产规模、信用扩张固然重要,但一味强调规模,闭口不谈敞口,那就是在耍流氓;
4、传统银行(息差业务)资产负债表门路太多,可粉饰空间巨大,我相信即便董事长本人,也难完全读懂;
5、在城镇化放缓、科技创新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新型(非息)业务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主要聊下上银;
A:上海本地经济发达、基础强韧,产业生态多元,科技创新领先,三产贡献度GDP占比超78%(2024数据);
B:上海是国内连接世界的窗口,可以说,他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水平领先全国,也变相推动促进了当地的投资消费理念。
适度超前的理财意识,搭配上海人节俭、厌恶风险的固有习惯,为拓展零售、非息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C:事实也如此,据25年中报显示,上银非息收入占比近40%(推算),断层领先,独霸长三角。
并且从长远看,上银正积极布局完善服务理念,计划从纯粹的资金提供者,逐步转变为多元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管理者。
D: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分红。据25年中报显示,其分红率超32%。
经营层敢于通过释放拨备、增持,稳步提升利润和分红。用实打实的行动,为资产质量、股东回报站台,此处应该有掌声。
最后,附上银副行长余敏华在外滩大会上的部分发言: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家角色,其风险偏好与创新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匹配,因此必须要进行自我革命。”俞敏华将这种“自我革命”归纳为两个重塑:
一是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逻辑。
银行信贷评价逻辑从“看过去”转变为“看未来”,即贷前要以投资视角去评价企业,包括看行业、看技术、看未来;贷中以投行思维设计合作方案;贷后要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项目贷后管理。
二是重塑科技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
从“利差覆盖”到“价值创造、长远战略孵化”。具体而言,可创新股债联动产品及建立投资组合思维,不以单笔业务回报衡量得失,同时银行、政府、保险、投资机构等多方参与,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
他进一步阐述了实践中的四种具体连接形态:“一是连接政策,帮企业省钱;二是连接资本,帮企业找钱;三是连接产业,为企业赚钱;四是连接财资,帮企业管钱。在这四种连接背后,上海银行正在从资金的提供者向生态的组织者进行转型。”
……
$上海银行(SH6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