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可以看看
主力持股百分之90,
大股东持股百分之90
8万户的散户才占10%股本。
主力资金绝对控股,筹码高度集中
很轻松就可以拉升。
再看看港股的上海医药
上一波牛市高点还是29.45港元。
现在才12.5港元。
上海医药的专属熊市周期
2015年6月股价29.45港元,
下跌到2024年股价10.04港元。
专属牛市从10.04港元启动,超级大牛市周期
上海医药不错的业绩,
利润增长都是非常不错
上海医药(港股)严重低估
未来可期。
上涨潜力足够。
上海医药市净率0.59,
股息率3.21%
喜欢炒股,不看上700亿市值的优质资产,
优质大蓝筹,中国核心资产,中国优质资产。
上海医药合适价值投资,中国特色价值投资。
上海医药的投资逻辑可从行业地位、业务布局、财务韧性、政策适应性及潜在价值重估等多维度展开,结合其全产业链优势与当前市场环境,核心逻辑如下:
一、行业地位:全产业链龙头的护城河
1. 医药流通领域的压舱石
上海医药是中国第二大医药流通企业,分销网络覆盖全国25个省市,服务7万余家医疗机构及2000余家连锁药店 。医药商业板块年营收超3000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约90%,提供稳定现金流(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11.25%) 。这种“现金奶牛”特性为研发投入提供支撑,形成“商业反哺工业”的良性循环。
2. 工业板块的双轮驱动
- 中药根基深厚:通过收购和黄药业(持股60%)强化中药布局,2024年中药工业收入95.71亿元,核心品种如六神丸、麝香保心丸在基层医疗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
- 创新药加速突破:研发管线聚焦免疫、肿瘤等六大领域,2024年新增40项创新药临床申请,包括全球首创抗CD20抗体及治疗高血压的I001片(NDA已受理) 。创新药板块2024年销售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9.7%,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
二、财务韧性:低估值与高确定性的安全边际
1. 破净状态下的估值洼地
当前公司市值约700亿元,低于700多亿元的净资产,市净率(PB)仅0.97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横向对比,复星医药(市值700亿元)估值达20倍PE,而上海医药PE仅13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
2. 业绩增长的确定性
- 短期催化:2025年4月完成对和黄药业10%股权收购,按5%年复合增长承诺测算,每年可贡献约4亿元净利润增量,二季度非经常性损益预计达15亿元 。
$药明康德(SH603259)$ $恒瑞医药(SH600276)$
- 长期动能: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有望达56亿元,对应PE约12倍,若估值回归至历史中枢15倍,目标市值可达1000亿元,较当前存在40%提升空间 。
三、政策适应性:集采压力下的转型智慧
3. 集采冲击的缓冲机制
- 仿制药优化:通过“带量采购+院外市场”双渠道策略,2024年集采中选品种销售额占比超60%,同时加速向县域医疗市场渗透,抵消部分价格下降影响 。
- 创新药对冲:集采政策倒逼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8.64%,创新药收入占比提升至11%,逐步降低对仿制药依赖 。
4. 政策红利的捕捉能力
- 中药振兴:国家鼓励中药传承创新,上海医药多项中药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24年中药研发投入同比增15%,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显著 。
- 国际化突破:盐酸缬更昔洛韦片获美国FDA批准,打开海外市场;细胞治疗领域与瑞金医院合作,抢占基因治疗先机 。
四、潜在价值重估:三大变量的催化效应
4. 研发转化效率提升
累计超百亿元研发投入亟待产出,2025年预计有5-6个新药提交上市申请,包括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SRD4610(获FDA孤儿药认定) 。若管线进展超预期,将直接拉动估值提升。
5. 管理效能优化空间
- 销售费用压缩: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降8.55%,但销售费用率仍高于行业平均,通过整合南北商业平台,预计可释放3-5亿元利润 。
- 分红政策优化:若分红比例从当前30%提升至40%,股息率将达4%,吸引长期资金配置 。
6. 并购整合的协同效应
2025年收购和黄药业后,中药板块与工业体系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预计可提升整体毛利率1-2个百分点 。未来或进一步通过并购补充创新药管线,如ADC药物或生物类似药。
五、风险提示与应对策略
4. 集采降价超预期
第十批集采平均降幅70%,部分品种可能面临利润侵蚀。但公司通过CSO业务(2024年收入80亿元,同比增177%)和进口总代(新增25个品种)对冲风险 。
5. 研发失败风险
2025年初终止3个美国临床试验项目(累计投入8068万元),但国内管线聚焦高潜力领域,如I001片治疗高血压已进入NDA阶段,风险可控 。
6. 治理结构波动
原董事长周军被查后,新管理层(杨秋华任董事长)战略聚焦创新与国际化,通过引入云南白药作为战略股东(持股18%)强化资源协同,稳定性逐步修复。
结语:攻守兼备的价值标的
上海医药兼具“医药商业的稳定性”与“医药工业的成长性”,当前处于“低估值+高确定性”的投资窗口。
短期看,和黄药业并表与集采政策优化提供业绩弹性;长期看,创新药管线放量与管理效率提升将驱动价值重估。
对于长期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研发管线进展、销售费用优化成效及分红政策落地,在估值修复与价值成长的双重逻辑下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