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可能要即将结束了
参与战后重建的我们的央企大基建有机会。
至于哪个公司吃得多,哪个公司吃得少?
这个不好预测。
上海爷叔(建工爷叔),80岁不容易。
帮他一把。
尊老爱幼。
大基建在海外的发展前景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既面临全球能源转型、新兴市场需求爆发的战略机遇,也需应对地缘政治、技术标准、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以下从核心驱动力、关键领域、风险与对策、未来趋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驱动力:需求爆发与政策共振
1. 全球基建缺口与工业化浪潮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催生了巨大需求。例如,印尼计划投资400亿美元推进97项战略基建项目,包括新首都搬迁和500万套住房建设;沙特“2030愿景”规划投资1.1万亿美元用于交通、能源等领域,目标到2030年实现58.7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 。
牛津研究院预测,到2040年全球基建投资需求将达94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占54%,非洲基建缺口达1.7万亿美元。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传统交通、电力领域,更向数字基建(如数据中心)、绿色能源(如光储一体化)等新兴领域延伸。
2. 政策支持与多边合作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截至2025年,哥伦比亚有轨电车、埃及阿拉曼新城等标志性项目已落地,亚投行跨境互联互通项目资金占比达33%,重点支持跨境绿电项目。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在加码基建投资:德国通过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升级交通与电网,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动本土清洁能源基建,但执行效率与资金规模仍落后于中国 。
3. 技术革命与模式创新
中国企业在超高层建筑、特高压输电、模块化施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显著,例如埃及阿拉曼新城项目采用“空中造楼机”实现“三天一层”的超高层建造速度,马来西亚数据中心项目通过预制化施工缩短工期30% 。
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将毛利率提升3%-5%,验证了“技术+资本+运营”的全周期能力。
二、关键领域:从传统基建到价值升级
1. 绿色能源与低碳转型
全球能源转型推动风电、光伏、储能项目爆发。欧洲海风装机预计从2023年4GW增至2033年28GW(CAGR 22%),亚非拉陆上风电需求2027年将追平欧洲。中国企业凭借占全球60%以上的风电/储能产业链份额,在沙特红海新城光储一体化、菲律宾162兆瓦风电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强化全寿命周期碳减排要求,推动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中采用光伏建材、智能微电网等技术,例如河北承平高速服务区通过分布式光伏实现100%清洁能源替代。
2. 数字基建与智慧城市
东南亚、中东等地的数字经济发展催生数据中心、智能交通需求。马来西亚秦淮MY06数据中心项目获国家级数字战略认证,建成后将成为东南亚最大国际化数据中心;泰国政府批准2000亿泰铢投资建设地铁橙线与数据中心,吸引微软、贝莱德等企业参与。
中国企业通过“5G+BIM”技术实现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例如埃及阿拉曼新城采用CIM+BIM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提升 运维效率 。
3. 跨境互联互通与区域整合
跨国交通网络成为战略重点。哥伦比亚西部有轨电车项目连通首都与周边市镇,缩短通勤时间40%;
巴西“两洋铁路”建成后将降低南美大宗商品运输成本30%-35%,减少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这类项目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更通过“基建外交”深化区域合作,例如中国在中东通过港口、铁路项目增强与产油国的能源合作纽带 。
三、风险与对策:在红海中劈开蓝海
1. 地缘政治与合规风险
部分国家政策稳定性不足,例如波兰高速公路项目因政府更迭导致中企被索赔17.5亿元,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因宗教政策调整亏损41亿元。应对策略包括:
- 本地化深耕:中交建在印尼雇佣3万名本地工人,开设10所技能培训学校,通过“就业+技术转移”获得政府追加50亿订单;
- 合规管理:在中东项目中严格遵循欧美规范(如ISO 14064碳足迹认证),通过提前申报补贴规避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审查 。
2. 市场竞争与利润压缩
传统基建领域(如房建、普通公路)竞争白热化,中国企业海外营收利润率普遍低于5%。破局路径包括:
- 技术壁垒构建:在智能交通、光储一体化等领域形成差异化能力,例如中国能建在氢能产业园、特高压输电领域的技术输出 ;
- 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亚投行、绿色债券、再融资保险(如安哥拉铜矿项目)降低资金成本,中国信保为建行提供95%的还款信用保障,促成39亿加元高铁项目落地 。
3. 社会文化与环境挑战
部分项目因环保争议或社区反对受阻,例如缅甸密松水电站因生态问题搁置导致73亿元损失。应对措施包括:
- 社区利益共享:菲律宾凯萨卡水厂项目雇佣本地员工占比超80%,并配套建设社区医疗中心 ;
- 可持续设计:马来西亚物流中心项目采用碳中和标准,通过垂直绿化、雨水回收系统降低环境影响 。
四、未来趋势: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制胜
1. 高附加值领域主导增长
预计到2030年,光储一体化、智能交通等项目将占中国企业海外营收的40%以上,头部企业利润率有望翻倍。例如,中国电建在沙特红海新城提供“光伏+储能+海水淡化”综合解决方案,毛利率达18%,远超传统EPC项目 。
2. 区域市场分化加剧
- 东南亚:印尼、越南等国政策友好,中国企业市占率超40%,但需应对土地审批缓慢、劳工成本上升等问题;
- 中东:技术标准严苛但资金充裕,中国企业需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突破壁垒,例如中国交建在沙特采用“设计-装备-施工”全链条输出模式 ;
- 非洲:基建缺口大但债务风险高,需探索“资源换基建”模式,例如中国能建在安哥拉以铜矿开采权抵偿工程款 。
3. 多边合作与规则制定
中国通过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平台推动标准输出,例如在拉美推广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在东南亚主导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与此同时,需警惕欧美“友岸外包”策略对供应链的冲击,例如欧盟拟升级基建备战标准,可能提高中国企业准入门槛 。
结语
大基建在海外的发展已进入“技术+资本+规则”三重竞争的新阶段。中国企业需以绿色能源、数字基建为战略支点,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同质化竞争,以投建营一体化模式锁定长期收益,同时构建“政策-金融-风险”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
尽管传统基建低利润困境短期难以逆转,但在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有望推动中国从“基建输出国”向“全球基建标准制定者”跃迁。未来十年,谁能在技术壁垒、合规能力、本地化运营上形成护城河,谁就能在这场全球基建竞赛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