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股份的(第一个超级大牛市)专属牛市周期
2000年,股价1.1港元,
暴涨到2007年11月,股价20.25港元
牛市总涨幅差不多20倍
中国石油股份的专属熊市周期
中国石油股份股价从2007年股价20.25港元,
下跌到2020年10月股价2.16港元。
熊市周期总跌幅,差不多下跌百分之90
A股中国石油
专属熊市周期,
2007年
股价48.62元下跌到2020年12月股价4.04元
中国石油第二轮牛市,
专属牛市周期,从2.16港元启动牛市周期。
洲际油气的专属熊市周期,
砍掉送股,和股息,
相对于16.74元,下跌到1.5元。
洲际油气的专属熊市周期总跌幅,百分之90多一点点。
和中国石油股份的熊市周期也差不多的。
洲际油气的专属牛市周期,
从2021年3月股价1.5元启动。
$洲际油气(SH600759)$ $中国石油(SH601857)$ $中国海油(SH600938)$
石油采掘行业的投资逻辑需结合全球供需格局、技术革新、政策导向及地缘政治等多维度综合分析。
当前行业正处于“传统能源韧性犹存+新兴产区崛起+能源转型加速”的复杂环境中,以下是核心投资逻辑框架:
一、供需格局重构:新兴产区崛起与传统产油国策略调整
1. OPEC+增产与市场份额争夺
OPEC+自2025年起加速增产,已提前解除250万桶/日的减产额度,并计划从10月起逐步解除165万桶/日的联合减产。
这一策略转变反映出沙特等核心产油国从“保价格”转向“保份额”,以应对非OPEC+国家的竞争压力。然而,部分产油国超配额生产能力接近上限(如沙特剩余产能仅200万桶/日),实 增产幅度可能低于预期 。
2. 新兴产区主导供应增长
- 巴西:盐下油田开发成本降至6-12美元/桶,全周期盈亏平衡价格低至30-45美元/桶,2025年原油产量预计达388万桶/日,2030年或突破500万桶/日。
- 圭亚那:埃克森美孚等企业推动产量快速攀升,2025年底前预计达90万桶/日,2030年产能或达170万桶/日,成为南美第三大产油国。
- 美国页岩油:尽管活跃钻机数连续下降(2025年二季度减少59台),但技术效率提升(如二叠纪盆地单井产量增长30%)支撑产量韧性,EIA预测2026年产量达1337万桶/日 。
3. 需求端韧性与结构性分化
- 短期支撑: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但航空、化工等领域需求增长强劲,2025年一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同比增长120万桶/日 。
- 长期转型对冲:电动车渗透率提升(2025年预计超30%),但石油在航空、航运、化工原料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仍将维持需求底线。IEA预测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73万桶/日,2030年降至50万桶/日,但总量仍保持高位 。
二、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重塑行业竞争壁垒
1. 勘探开发技术革新
- 深海开发: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平台实现1500米水深作业,桶油成本降至28美元/桶(全球最低梯队),南海圭亚那项目权益储量达27.5亿桶 。
- 页岩油气技术:中国石油古龙页岩油示范区通过“双甜点”评价技术,单井产量较早期提升3倍,预计建成国内最大陆相页岩油生产基地。美国页岩油采收率从5%提升至12%,单井成本下降40% 。
2.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 美国页岩油企业(如Devon Energy)借助人工智能优化压裂设计,资本支出下降的同时产量上调10% 。
- 中国海油与华为合作开发AI勘探系统,地震数据处理效率提升50%,勘探周期缩短30% 。
三、政策导向与估值优势:提供安全边际与长期支撑
1. 国内政策支持
- 中国政府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设立专项基金(如2023年120亿元勘探补贴)、税收优惠(页岩气开采资源税减免),鼓励深海、页岩油气开发 。
- “三桶油”2025年资本开支同比提升15%,重点投向战略领域,如中海油南海深水项目、中石油鄂尔多斯页岩气开发 。
2. 高股息与低估值
- 中国海油、中国石油等龙头企业股息率超6%,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中海油港股PE仅5.96倍,处于历史低位 。
- 油服设备企业如中海油服,钻井平台日费上涨30%,2024年新增订单超300亿元,技术壁垒与订单增长支撑估值修复 。
四、地缘政治风险与能源安全:短期波动与长期战略价值
1. 核心产区动荡
- 中东局势持续紧张,红海航运中断导致油轮绕行好望角,运输成本增加10-15美元/吨,运输时间延长10-15天 。
- 美国对伊朗、俄罗斯的制裁升级可能进一步压缩供应。例如,伊朗石油出口量较峰值减少50万桶/日,俄罗斯若受新制裁影响,出口量或下降100万桶/日以上 。
2. 能源安全驱动战略投资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加强与俄罗斯、中亚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同时加大国内战略储备建设。例如,中国海油南海项目投产后,国内原油自给率预计提升至25% 。
五、能源转型与长期挑战:替代技术冲击与行业分化
1. 替代技术加速突破
- 全固态电池技术(如孚能科技400Wh/kg产品)可能推动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期削弱石油需求 。
- 欧盟碳关税(CBAM)2026年实施,炼化企业碳排放成本增加8-12美元/吨,倒逼国内企业升级工艺或采购绿电 。
2. 投资策略分化
- 短期:关注地缘冲突驱动的高弹性标的,如准油股份(单桶成本<45美元,油价每涨10美元净利润增厚2.3亿元)、中海油服(南海深水作业贡献40%营收) 。
- 长期:布局转型领先企业,如中国石化(绿氢产能规划50万吨/年)、荣盛石化(POE光伏胶膜打破海外垄断),同时关注深海开发、页岩气等高景气赛道 。
六、风险提示
1. 地缘政治缓和:若中东局势降温或OPEC+大幅增产,油价可能回调至75美元/桶以下 。
2. 新能源替代加速:电动车渗透率超预期或储能技术突破,可能提前引发石油需求峰值 。
3. 宏观经济衰退:美联储加息或贸易战升级压制需求,高负债炼化企业(如恒力石化)估值承压 。
结论
石油采掘行业当前处于“供需紧平衡+地缘高波动+转型加速”的复杂环境中。
短期看,地缘风险与库存低位支撑油价震荡上行,具备成本优势的上游资源与油服企业(如中国海油、中海油服)具备高弹性;
长期需关注能源转型进程,技术升级与绿色能源布局领先的传统巨头(如中国石化)更具穿越周期能力。
投资者应根据风险偏好,在高股息龙头、技术壁垒型标的与转型先锋之间动态平衡,同时警惕油价波动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