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研究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
中国特色价值投资,先要研究商业模式,盈利模式。
由企业后续盈利,
推动股价上涨📈,估值提升。
不同于普通散户的炒股。
上海莱士的商业模式以血液制品全产业链运营为核心,通过浆站资源垄断、技术驱动高附加值产品、全球化战略布局构建护城河,形成“资源-生产-创新-市场”的闭环。以下从六大维度深度解析:
一、资源掌控:浆站网络构筑核心壁垒
上海莱士通过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浆站网络。截至2025年6月,公司拥有55家单采血浆站,分布于11个省(自治区),采浆量同比增长近12%。2025年完成对南岳生物的并购后,新增9家浆站,湖南省浆站数量达12家,区域优势进一步凸显 。浆站资源的稀缺性(政策严控新批)和地理位置布局(覆盖人口密集区)确保了稳定的原料供应,支撑其长期产能释放。
二、生产工艺:技术赋能高效转化
公司拥有6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上海、合肥、郑州、温州、南宁、衡阳),设计产能超2000吨。通过引入德国全自动分离设备、SIMATIC WinCC系统等智能制造技术,单吨血浆综合利用率达92%(行业平均约85%),可提取6种组分 。高利用率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支持产品线扩展——其产品覆盖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三大类,是国内凝血因子类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企业之一,人纤维蛋白原、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
三、产品结构:高毛利品类驱动增长
上海莱士以差异化产品矩阵优化营收结构:
- 传统产品: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基础品类贡献稳定现金流,但占比逐步下降。
- 高附加值产品:凝血因子类产品(如人纤维蛋白原、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成为增长引擎,2024年相关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09%,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产品。2025年上半年,人纤维蛋白原销售数量同比增长29.7%,人凝血因子Ⅷ增长34.4%。
- 创新药布局:全球首创的血友病治疗药物SR604注射液已进入Ⅱb期临床试验,针对血管性血友病的新适应症申请获受理,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
四、研发创新:多维体系破局技术瓶颈
公司构建“自主创新+专利引进+技术合作”的研发体系,2024年研发投入达2.51亿元(同比增长44.42%),重点突破凝血因子类、免疫球蛋白类产品的临床新适应症。除SR604外,纤维蛋白原先天性缺乏症新药进入注册核查阶段,另有2项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 。与全球血液制品巨头基立福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加速海外技术引进与市场拓展。
五、市场策略:集采与国际化双轨并行
- 国内市场:面对集采政策,上海莱士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快速响应能力维持市场份额。例如,在广东省11省联盟集采中,其产品价格降幅控制在5%-10%,未显著冲击利润。同时,通过拓展基层医疗市场和提升临床渗透率(如凝血因子类产品),对冲集采影响。
- 国际化布局: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上海莱士产品已进入17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依托海尔集团资源和基立福的全球渠道,其海外战略从“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升级,逐步构建“国内领先、全球协同”的业务格局 。
六、战略协同:海尔赋能与资本运作
2024年海尔集团入主后,上海莱士加速产业与资本协同:
- 资源整合:借助海尔在医疗设备、物联网等领域的生态资源,优化浆站管理(如智慧浆站建设)和供应链效率 。
- 并购扩张:通过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不仅扩大浆站网络,还获得500吨设计产能和湖南省市场主导权,同时与基立福形成技术互补 。
- 资本运作:通过预留10%-15%股权池用于员工激励和后续融资,平衡控制权与资源引入 。
护城河与风险
- 核心壁垒:浆站资源垄断、高血浆利用率、研发技术积累、国际化先发优势。
- 潜在风险:采浆量波动(依赖献浆员招募)、集采政策深化(凝血因子类产品或纳入全国性集采)、创新药研发失败 。
总结
上海莱士的商业模式本质是资源垄断+技术溢价+全球化布局的三位一体:通过浆站网络锁定原料供应,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借国际化拓展市场空间。其“拓浆”(扩大浆站规模)与“脱浆”(提升吨浆产值)双战略的高效执行,使其在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下,持续巩固龙头地位并向生物制药平台型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