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同时投资美国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和中国的中国石油股份(中国石油的港股),既体现了他对石油采掘行业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也反映了其针对不同市场环境的差异化策略。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石油采掘行业独特的经济属性与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的综合作用。
一、行业特性:
能源安全与资本周期的双重逻辑
石油采掘行业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其战略地位上。
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不仅是交通运输、化工等领域的基础原料,更与国家能源安全紧密相关。
尽管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但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仍将达1.06亿桶/日,航空、航运等领域需求具有刚性 。
这种需求韧性使得石油企业在能源转型期仍能保持稳定现金流。
其次,石油行业的资本周期规律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机会。
过去十年,全球石油行业因环保压力和资本开支不足,新产能增长受限。
例如,美国页岩油井寿命短(首年产量占比超70%),需持续钻探维持产能,导致供给弹性不足。巴菲特正是抓住这一周期错配,在供给收缩期逆向布局。
以西方石油为例,其在二叠纪盆地的页岩油开采成本已降至28美元/桶,并通过套期保值锁定未来3年75美元/桶的油价下限,构建了“油价波动免疫”模型。
这种成本优势使其在油价50-80美元区间仍能保持高利润率,2022年自由现金流达133亿美元 。
二、美国市场:
技术优势与业务协同的结合
巴菲特对西方石油的投资,是基于其技术护城河与产业链整合能力。西方石油在美国二叠纪盆地拥有约280万英亩土地,页岩油产量占全美近6%。
其通过水平井钻探、水力压裂等技术,将开采成本压缩至行业最低水平。
更重要的是,伯克希尔旗下BNSF铁路与西方石油的原油运输需求形成协同,单位货运成本降低12% ,同时路博润(Lubrizol)等化工业务提供润滑油原料,形成上下游联动。这种整合不仅提升效率,还增强了议价能力。
此外,西方石油在碳捕获技术上的战略卡位,为传统能源业务注入长期增长动能。其与Carbon Engineering合作建设的全球最大直接空气捕获(DAC)设施,年封存50万吨CO₂,未来可通过碳信用交易创造新收入 。这种布局既符合ESG趋势,又为转型预留空间,体现了巴菲特“新旧能源并行”的防御性策略。
三、中国市场:
国企优势与全球布局的延伸
中国石油作为中国油气行业的“国家队”,具有独特的资源掌控力和政策支持。其国内油气当量产量占全国近50%,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在全球30多个国家运营项目,如中哈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
这种国际化布局不仅分散了地缘政治风险,还保障了稳定的资源供应。
2025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实现净利润468.1亿元,同比增长2.3%,油气当量产量达4.67亿桶,显示出强劲的经营韧性 。
在财务层面,中国石油的高股息政策极具吸引力。2024年其现金分红860亿元,股息率达5.8%,显著高于标普500平均水平。这种“现金奶牛”属性契合巴菲特对长期稳定回报的需求。
此外,中国政府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如2025年EIA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大规模补充库存) ,为油价提供了隐性支撑,进一步增强了投资的安全性。
四、投资哲学:
低估价值与长期主义的统一
无论是西方石油还是中国石油,巴菲特的投资都遵循其核心原则:寻找具有护城河、低估值且现金流稳定的企业。
西方石油2024年市盈率约9倍,市净率1.2倍,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5倍和3.5倍;
中国石油港股的估值同样处于历史低位。
巴菲特在股价低迷时多次增持,例如2024年12月西方石油股价跌至2022年新低时,伯克希尔耗资4亿美元买入,持股比例超28% ,这种逆向操作体现了其“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哲学。
同时,巴菲特对石油行业的投资并非简单的短期博弈,而是基于对能源基础设施战略价值的长期判断。
他在2025年股东信中明确表示:“我们不是在赌油价,而是在赌能源基础设施的战略价值。”这种长期主义视角,使他能够在能源转型的波动中保持定力,通过高股息和资产增值获取持续回报。
五、能源转型:
风险对冲与技术储备的平衡
尽管传统能源面临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压力,但巴菲特并未忽视转型趋势。伯克希尔旗下BHE投资的风电、光伏项目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并锁定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20年期购电协议。这种“双轨制”策略既能享受传统能源的现金流,又能捕捉新能源的增长潜力。
例如,西方石油在二叠纪盆地的资产可兼容氢能储运,中国石油也在积极布局风光发电、地热等新兴产业 ,这种技术储备为未来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政策层面,巴菲特通过技术升级(如碳捕获)和区域布局(如中东、拉美)应对碳关税等不确定性。
例如,西方石油的DAC设施可抵消其自身碳排放的30%,而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伊拉克等国的项目则分散了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 。
结语
巴菲特对西方石油和中国石油的投资,本质上是对石油采掘行业“周期价值+战略价值”的双重押注。
在美国市场,他看重的是技术优势与业务协同带来的护城河;在中国市场,他聚焦于国企资源掌控力与全球布局的稳定性。
而贯穿始终的,是其对低估值、高现金流企业的执着,以及在能源转型中“守正出奇”的平衡智慧。
正如他所言:“投资的核心是看懂生意,而不是预测市场。”这种对行业本质的深刻理解,正是其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