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美股有一些公司净现金远高于市值的“烟蒂股”,细看很可能是价值陷阱。
一种是公司现金是通过借款/再融资搞来的,这种钱要么需要付出成本(借款),要么稀释了股东权益(可转债/增发),比如$微美全息(WIMI)$
一种是主营业务不行,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流出,从静态看净现金大于市值,但随着时间流逝,现金会逐渐减少,比如$燃石医学(BNR)$ 、一起教育科技。
还有一种是主营似乎还可以,也有正的经营性现金流,但产品或服务缺乏认知度,业务和财务数据真实性存疑(或者难以验证),比如$悦享控股(CHR)$ 。
所有这些公司有一个共性就是股东回报很差,基本没有分红回购,所以烟蒂股并不能仅仅看静态的现金/市值这一单一比率,更要结合业务、现金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