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喊得震天响,煤炭却悄悄占了更多家当?2024年国家能源消费里,煤炭占比53.2%,比前一年还多了1.7个百分点。更有意思的是,2025年前五个月,原煤产量冲到19.9亿吨,创了历史新高。
这就奇了,一边是光伏风电跑得飞快,一边是煤炭刚需还在涨。而给煤炭产业当"工具箱"的煤机行业,最近更是冒出一串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024年煤机行业产值1237亿,比前一年降了7.77%;销售收入1208亿,也跌了4.35%。可利润呢?反倒涨了2.64%,揣进兜里139.6亿。更怪的是,采煤机、液压支架这些核心家伙,产量全在往下掉,就拿采煤机说,直接少了11.13%。
这就像开饭馆,客人少了,菜卖得少了,老板反倒赚得更多了。你说这背后藏着啥门道?
再看各地的"煤机江湖",排名变动也挺热闹。河南稳稳站在第一梯队,50强里占了10家,靠的就是整条产业链拧成一股绳。山东8家、山西7家紧随其后,尤其山西,去年上榜的7家企业,名次全都往前挪了挪,国企改革看来是真见效了。
山西的晋控装备最典型,去年营收102亿,全靠把同煤、晋煤这些老牌企业的装备资产捏到一块儿。就像把零散的零件拼成了整机,力量一下子就出来了。他们家的"盾一号"掘进机更厉害,一个月能挖308米岩巷,这速度在行业里没几个能比。
山东的东华重工则把目光投向了国外,俄罗斯、秘鲁、越南都有他们的设备在干活。他们造的ZY21000型液压支架,能顶住最大的采高;ZY29000型更牛,10米高的煤层都能撑住,这两项技术在全球都是头一份。
河南的郑煤机去年营收162.8亿,靠的是智能化这张牌。他们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煤机"灯塔工厂",机器换人之后,生产效率比以前翻了两倍还多。以前工人围着机器转,现在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行,这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
现在的煤机行业,智能化成了必答题。郑煤机的开采系统,在市场上占了45%的份额,差不多一半的煤矿都用他们的设备。天地科技更舍得在研发上花钱,去年投了21.88亿,占营收的7.17%,这比例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技术上的突破也让人眼前一亮。以前挖特厚煤层总犯难,现在有了10米超大采高的装备,这块硬骨头总算啃下来了。山西煤机造的6米采高掘锚一体机,挖煤又快又稳;重庆研究院的连续油管作业机,让井下作业安全了不少。这些技术看着离远,其实关系到每家每户的用电取暖。
要说行业里的领头羊,天地科技去年185.3亿的营收,同比还涨了1.2%,关键就在于它是行业里少有的全产业链企业。从挖煤的机器到运煤的设备,从设计方案到后期维护,人家全包了。这种"一条龙"服务,让它在竞争中很难被替代。而且他们不光自己搞研发,还跟全球的技术高手合作,眼界早就不局限在国内了。
有人说煤机产量降了,是不是这行要不行了?其实不是,是大家的需求变了。传统设备卖得少了,但智能装备的订单排得老长。就像黑白电视没人买了,不是大家不看电视,是都换成彩电了。
在双碳目标下,煤机行业也在找新出路。氢能煤矿装备、能捕捉碳的设备,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都在实验室里慢慢成型。德国鲁尔区以前也是产煤大户,他们的矿机企业早就开始转型,或许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点经验。
未来的竞争,可能要看这几个方向。河南的产业集群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山西的国企改革能不能挖得更深,这会影响区域之间的平衡。井下机器人、数字孪生矿井、跟新能源搭配的设备,这些技术谁能先搞透,谁就可能占得先机。
国外市场也藏着机会。东南亚的煤矿正想着智能化改造,中亚的露天矿也需要更好的设备,这些地方说不定就是煤机企业的新赛场。
煤炉没凉透,机器先变了样。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其实每天都在悄悄革新。你身边有跟煤矿、煤机打交道的人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