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药的预判在前几天的文章表明态度,举七家业绩暴跌7-80%的创新药企例子,机构爆炒毫无价值回避

用户头像
铜板二代1912
 · 福建  

百诚医药的业绩从去年赚1.3亿到今年只剩几百万,
暴跌97%,可冯柳的高毅资产却在这个季度悄悄买成了第三大股东。
这种魔幻场景正在创新药板块真实上演。
2025年半年报陆续披露,至少7家创新药公司业绩断崖式下跌,跌幅全部超过65%。
吉华集团利润缩水95%,ST葫芦娃最多可能亏光上半年利润,葵花药业新天药业等老牌药企也栽了跟头,跌幅都在80%左右。
但机构资金像闻着血腥味的鲨鱼,精准扑向这些“爆雷”股。
瑞银在二季度新进94万股新天药业,冯柳更是豪掷千金,一口气吃进2000万股太极集团
百诚医药的财报像一盆冰水。
去年中报还有1.3亿净利润,今年同期只剩几百万。
公司解释是多个新药研发项目同步烧钱,目前只拿到1个1类创新药和10个2类创新药的临床批件。
钱花得像流水,回报还没影。
管理层说正在全力扭亏,但投资者看着97%的跌幅,心里直打鼓。
吉华集团的情况更离奇。
95%的利润蒸发,主因竟是去年“外快”赚多了。
上年靠非经常性收益撑场面,今年这块收入几乎归零。
虽然孙公司有个国家一类新药上市销售,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ST葫芦娃的雷爆得最响。
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可能暴跌75%到100%,也就是上半年可能白干。
公司把锅甩给行业竞争太激烈。
但真正要命的是内控漏洞被审计机构抓包,直接吃了ST帽子。
它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的儿童止咳药还在二期临床阶段,远不到赚钱的时候。
葵花药业和北大医学部联手搞创新药实验室的新闻稿还热乎着,半年报就泼了盆冷水。
80%的利润跌幅让投资者傻眼。
公司承认行业厮杀惨烈,加上新药研发的阶段性成本高企,两头挤压利润空间。
万邦德提前打了预防针,预告中报利润要砍掉58%-71%。
这家聚焦神经系统和罕见病药物的公司,一边被创新药研发的巨额投入拖累,一边挨了集采的铁拳。
仿制药价格被集采压得喘不过气,新药又还没上市输血。
太极集团的半年报显示利润缩水71%。
公司把原因归结为“社会库存持续消化”,直白说就是去年囤的货还没卖完。
但戏剧性的是,冯柳执掌的高毅资产偏偏在这个季度大举杀入,狂买2000万股,直接冲进前三大流通股东。
更微妙的是,太极集团的股价在二季度突然不跌了,死死横在14元附近。
新天药业参股的上海汇伦生物顶着“高新技术企业”光环,却挡不住原材料涨价浪潮。
公司中报利润暴跌80%,原材料成本成了罪魁祸首。
但瑞士银行偏偏在这个当口进场扫货,94.12万股的买单把瑞银送进了前十大股东名单。
这些公司虽然惨淡,却有个共同点——手里都攥着创新药筹码。
百诚医药有11个进入临床的创新药项目。
吉华集团的孙公司有1个一类新药已上市,还有2个在实验室阶段。
ST葫芦娃的小儿止咳药刚完成二期临床总结。
葵花药业和北大联手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刚挂牌。
万邦德在神经系统和罕见病领域布局了创新管线。
太极集团更是有56个研发项目同时推进,从创新药到经典名方全覆盖。
新天药业押注的汇伦生物专攻小分子创新药。
冯柳和瑞银的逆势操作撕开了创新药投资的残酷逻辑。
机构看的不是当下赚多少钱,而是未来能赚多少年。
高毅资本敢在太极集团业绩低谷时接盘,盯的是它56个研发管线的潜在爆发力。
瑞银抄底新天药业,赌的是汇伦生物的小分子创新药能否破局。
创新药的研发本就是场豪赌。
百诚医药们动辄投入数亿资金,可能三五年都听不见个响。
万邦德直言研发投入拖累业绩,但没人敢砍预算——停了研发等于自断生路。
集采政策更是悬在头顶的刀。
万邦德已经尝到苦头,仿制药被集采压价,利润瞬间蒸发。
行业厮杀到了白热化阶段。
ST葫芦娃和葵花药业都把业绩下滑归咎于“竞争加剧”。
同一靶点可能挤着十几家药企拼速度,谁先上市谁通吃,落后者血本无归。
成本压力同样致命。
新天药业被原材料价格压得利润暴跌80%,折射出全行业的供应链困境。
机构押注的是极端风险下的极端收益。
冯柳重仓的太极集团股价在二季度奇迹般止跌,或许暗示着最坏时刻已经过去。
百诚医药宣称全力扭亏,吉华集团的新药开始产生销售回款。
这些细微变化在机构眼中都是黄金信号。
创新药的游戏规则从来如此。
业绩暴跌97%的公司依然有人重仓,因为赌桌上的筹码不是当期利润,而是未来十年的市场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