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Netflix还在推特上高调宣称“Love is sharing a password”(爱就是分享密码),如今却成了全球“反共享”最狠的流媒体平台。 从宠粉狂魔到“割韭专家”,Netflix的生存法则就一句话:不圈钱,就倒闭。
从“革命者”到“叛徒”,Netflix亲手干掉自己的初心
Netflix的起家故事像个爽文剧本: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因为被百视达收了40美元滞纳金,一怒之下创办了“无罚款、包月随便看”的DVD租赁公司。 官方甚至鼓励用户共享账号,把“分享密码”包装成品牌温情。
但现实更残酷。 1997年Netflix创立时,哈斯廷斯早已是创业老手。 他靠卖软件公司套现7.5亿美元,和搭档马克·伦道夫在通勤路上琢磨创业方向:卖婴儿用品? 洗发水? 宠物粮? 最后发现DVD轻便易邮寄,才决定颠覆百视达的线下租赁帝国。
百视达当年靠什么赚钱? 滞纳金! 逾期还碟的罚款一度占其收入的16%,年赚8亿美元。 而Netflix用“包月无限租+免罚款”直接捅了对手命门。 但没人想到,二十年后,Netflix自己举起了“反共享”大刀。
订阅制是续命丹,也是摇钱树
Netflix的第一版商业模式其实是“按次租赁”:租一张DVD收4美元,再加2美元邮费。 结果用户嫌麻烦,留存率惨不忍睹。
转机在1999年。 团队赌了一把“包月订阅制”——付一笔钱,随便看。 这招直接解决两大痛点:
用户心理战:交了月费,不用就亏,逼你多刷剧;
成本效率战:碟片借得越多,周转越快,仓库闲置成本越低。
靠着这套打法,Netflix在2003年首次盈利,尽管全年净利润仅650万美元。 但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Netflix差点饿死。 哈斯廷斯求百视达5000万美元收购自己,反被嘲笑“不就是个邮碟的? ”
这次羞辱让Netflix彻底清醒。 它做了三件事:
建物流中心,实现全美“次日达”;
开发推荐算法Cinematch,让你刷剧停不下来;
死守“无罚款”人设,把订阅制变成护城河。
到2006年,Netflix年赚4900万美元,用户630万,成了美国邮政第五大客户。 而当年嘲笑它的百视达,2010年破产时,Netflix还拍了部纪录片《最后一家百视达》补刀。
流媒体是救命稻草,也是吞金兽
2007年,Netflix嗅到危机:DVD再快也要邮寄,而网络已能播高清视频。 它果断推出流媒体服务“Watch Now”,初期免费捆绑在DVD套餐里。
用户迅速用脚投票。 2010年,Netflix订阅用户暴增到1826万,流媒体收入首次超过DVD业务。 但转型的代价是:内容成本爆炸。
为了抢用户,Netflix砸钱买版权、拍原创。 2013年《纸牌屋》一炮而红,但背后是数据算计——平台发现用户爱政治剧、导演大卫·芬奇、演员凯文·史派西,三元素叠加必成爆款。
赌对了《纸牌屋》,Netflix开启“撒币模式”:2016年内容支出70亿美元,2020年飙到160亿美元。 钱从哪来? 借! 三年净发债75亿美元,被穆迪警告“每年得借两次钱续命”。
从“宠粉”到“割韭菜”,就差一次暴跌
2020年疫情救了Netflix。 全球封锁,宅家刷剧,Netflix用户暴涨1577万,首次现金流转正。 但好日子就两年。
2022年,Netflix迎来至暗时刻:用户十年来首次流失,股价从700美元暴跌到170美元。 原因赤裸裸:
疫情红利结束,大家出门了;
迪士尼、苹果低价围攻,优质内容被抽走;
举债做内容的老底撑不住了。
Netflix管理层做了两个“打脸”决策:
向广告低头
2022年11月,推出带广告套餐,月费6.99美元。 26年“无广告”信仰崩塌,但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广告会员冲到7000万,占新增用户三成。
向共享账号开刀
2023年5月,全球推行“反共享”政策:主账号想加子用户? 每月多交7.99美元! 一刀砍向全球1亿“寄生用户”,仅美加就有3000万。
用户骂上热搜,但数据让所有人闭嘴:三个月后新增880万订阅,股价三年反弹300%。
圈钱背后:流媒体行业集体裸泳
Netflix的“割韭套餐”迅速被同行抄作业:
Disney+、HBO Max火速上线广告版;
国内爱优腾跟进“限制多设备登录”,甚至投屏都要加钱。
但抄得了模式,抄不了护城河。 Netflix敢涨价,是因为有《怪奇物语》《鱿鱼游戏》这类全球爆款撑腰。 2025年最新财报显示,它把高级会员涨到24.99美元/月,照样赚得盆满钵满——Q1收入冲上105亿美元。
其他平台就没这底气了:
苹果拍《花木兰》要用户另付29.99美元;
环球影业《星际迷航》单集成本破1000万美元;
《王冠》《怪奇物语》一集烧掉3000万美元。
当内容成本滚雪球,用户又不愿买单时,平台只剩两条路:涨价,或者倒闭。
用户成了“算法韭菜”
Netflix的算法曾是核心竞争力。 早期Cinematch推荐系统让你“刷剧上瘾”,后来砸100万美元搞算法大赛,就为猜透你爱看什么。
如今算法变成“榨汁机”:
广告套餐用户看什么剧? 算法推便宜版权内容,降低内容成本;
高级会员看什么? 优先推自制爆款,让你觉得22.99美元花得值。
更狠的是“反共享”政策的技术落地:Netflix用IP定位、设备识别、观看习惯分析,精准揪出“蹭号党”。 网友吐槽:“昨晚在爸妈家看电视被踢出账号,今早收到升级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