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中报季79家央企上半年集体预亏,其中36家亏损额超过1亿元,15家更是巨亏超5亿。

用户头像
铜板二代1912
 · 福建  

2025年A股中报季79家央企上半年集体预亏,其中36家亏损额超过1亿元,15家更是巨亏超5亿。
亏损榜前三名,信达地产(37亿)、华侨城(26亿)、中国国航(19.5亿),全是行业龙头,地产、钢铁、航空三大领域成了“重灾区”。
地产央企被房价下跌和工程烂尾拖垮,钢铁企业困在“钢价跌回十年前、成本涨到天花板”的死局里,航空公司则一边烧着高价燃油,一边看着高铁抢走乘客。
扎心的是,中化国际卖一吨化工品亏一吨,毛利率跌破3%;中广核技因政府补贴突然中断,直接从盈利翻为亏损。
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经济模式的集体阵痛:基建退潮、新能源抢饭碗、地方债压顶。
当“国家队”都扛不住周期冲击,普通人该如何看清趋势?
地产央企:房价跌、工程停,37亿亏损只是开始
信达地产以37亿亏损登顶“亏损王”,华侨城紧随其后亏掉26亿。
这两家企业的共同点是:手里攥着大量卖不动的房子和烂尾工程。
信达地产在二线城市的核心项目,去年均价还能撑在2.8万/平方米,今年直接跳水到2.1万,但看房的人反而少了三成。
为了回笼资金,他们甚至把某省会城市的地标写字楼七折甩卖,结果接盘方临时反悔,导致5亿定金打水漂。
华侨城的困境更典型。
去年接盘某地方政府指定的文旅项目,承诺年客流量500万人次,结果开业半年只来了80万人。
景区维护费每天烧掉120万,但门票收入连电费都覆盖不了。
更麻烦的是工程款拖欠。
中国中冶作为上游建筑商,被地产公司拖累的应收账款堆到2135亿,其中73%是一年内新增的坏账。
某地方城投公司欠了中冶82亿工程款,直接摊牌:“地方债都还不上了,你们排队等着吧。”
钢铁行业:全产业链塌方,从炼钢到卖钢全线血亏
鞍钢股份亏11亿,八一钢铁亏6.8亿,凌钢股份亏5.8亿,这三家钢厂的名字像约好了一样挂在亏损榜上。
钢价崩盘是直接导火索。
螺纹钢最新市场价跌到3200元/吨,比2021年高峰时腰斩。
但成本呢? 进口铁矿石价格还在高位,加上环保改造后每吨钢成本激增80元,民营钢厂能靠灵活采购压缩成本,鞍钢这类国企却因采购流程僵化,每吨钢比对手贵300块。
下游需求萎缩更是雪上加霜。
本钢板材亏14亿的背后,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暴跌四成,工地用钢量砍半。
某家电巨头给鞍钢的订单里直接写明:“空调外壳钢板采购价下调15%,不接受就换供应商。”
连产业链上的化工企业都被拖下水。
中化国际主营的PVC材料主要用于建筑管道,今年价格跌回2015年水平,卖一吨净亏500元,上半年硬生生亏掉8.8亿。
航空业:燃油成本与高铁的双重绞杀
中国国航亏19.5亿,南方航空亏15.5亿,中国东航亏14亿,三大航司的机长们再技术高超,也飞不出亏损泥潭。
国际航线恢复缓慢是致命伤。
疫情前占国航营收四成的欧美航线,现在上座率不到六成。
某欧洲航线往返航班油费就要烧掉200万,但满舱票价总收入才180万,飞一班亏一班。
国内航线更惨烈。
京沪线高铁提速到350公里/小时后,航空客流被分流三成。
东航被迫把早班机价格打到和高铁二等座同价,但算上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乘客还是扭头去了火车站。
最憋屈的是成本控制失灵。
航空燃油价格同比涨了18%,但航司的燃油套保协议早在低价时就锁定了用量,现在眼睁睁看着多花钱。
军工与科技:补贴退潮后的裸泳者
航天发展亏3.8亿,电科网安亏1.7亿,中光学亏1.25亿,这些挂着“航天”“电科”头衔的企业,今年集体被砍了补贴。
航天发展某型号军用通信设备,去年还能拿到单套150万的采购价,今年军方直接砍到127万,理由是“民企同功能产品报价仅90万”。
但国企的生产线改造成本太高,硬着头皮接单就是亏。
中广核技的遭遇更戏剧化。
去年靠政府新能源补贴净赚8000万,今年政策突然转向,补贴直接归零,导致中报从盈利翻为亏损1.05亿。
财务总监私下吐槽:“报预算时还以为补贴能续命,审计时才发现钱根本没到账。”
化工与消费:成本涨、卖价跌的死亡交叉
中化国际亏8.8亿,隆平高科亏1.63亿,中国中免净利润暴跌36%,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企业,其实踩中了同一个雷:成本与价格倒挂。
中化国际的环氧树脂生产线,主要原料双酚A价格同比涨了22%,但成品售价被宁德时代等大客户压价7%。
财务总监算了笔账:生产线全开每月亏3000万,停工又怕丢了客户份额,只能咬牙硬撑。
隆平高科的种子生意更被动。
杂交水稻种子因种植面积缩减导致库存积压,为去库存降价15%,但生物育种研发投入反增30%。
某拳头产品光研发就砸了1.2亿,上市后三个月就被仿制品种打价格战。
地方国企:北方企业集体陷亏损沼泽
翻看亏损名单,北方企业占比超七成。
北京国资委控股的金融街地产去年亏111亿,今年上半年继续亏9.5亿;首开股份在五环外的楼盘打七折也卖不动,工地塔吊停了四个月。
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惨。
本钢板材上半年亏14亿,工厂高炉开工率不足60%,但10万在岗职工的人力成本一分不能少。
财务报告显示,单是支付员工社保公积金,每月就烧掉2.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