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刚交出一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营收下滑7.55%,净利润暴跌43%!
这家曾经的“药茅”巨头,市值从2000亿高峰缩水至364亿,核心业务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利润直接腰斩40%,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探38%。
更扎心的是,这样的断崖式下跌并非个例——百诚医药中报利润暴跌97.76%,吉华集团跌95%,ST葫芦娃、葵花药业、万邦德等7家药企利润跌幅全在65%以上。
但吊诡的是,就在这些爆雷企业的股东名单里,大佬们的身影却格外显眼。
冯柳的高毅资产逆势杀入太极集团,一口气拿下2000万股,直接跻身第三大流通股东;瑞银也悄悄进场,新天药业尽管业绩下滑80%,它却建仓94万股成为第八大股东。
一边是惨淡的财报,一边是资本的豪赌,这矛盾的操作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逻辑?
百诚医药的财报简直触目惊心:去年还赚1.3亿,今年只剩几百万,利润跌幅97.76%!
表面看是研发投入激增拖累业绩,但细看管线布局,它手里攥着1个1类创新药和10个2类新药的临床批件。
这种“烧钱换未来”的策略,让机构甘愿陪跑。
同样被资本盯上的还有万邦德。 它中报预减最高71%,主因是创新药研发烧钱太猛,叠加集采冲击。
但翻看它的研发管线,布局的全是神经系统、代谢病、自免和罕见病四大高壁垒领域——这些赛道一旦突破,市场空间动辄百亿级。
更典型的案例在港股。 诺诚健华一季度营收暴涨129%,净利润扭亏为盈,毛利率飙到90.5%。
它的崛起靠的正是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的海外授权放量,验证了“创新药管线兑现即翻盘”的逻辑。
集采无疑是悬在药企头上的利剑。 长春高新的主力产品生长激素被广东联盟集采后,价格从1000元/支砍到300元,直接削掉70%利润空间。
而万邦德、葵花药业也明确将业绩下滑归咎于“集采冲击”和“行业价格战”。
但政策也在微妙转向。 2025年医保局新规明确要优化集采“唯低价中标”模式,转而综合评估质量与成本。
更关键的是,“丙类目录”分层支付机制开始落地,高价创新药可通过“医保+商保”双通道报销,CAR-T疗法等天价药终于找到支付出路。
出海则成了另一条活路。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额冲到660亿美元,同比激增250%。
三生制药把PD-1/VEGF双抗卖给辉瑞,首付就拿了12.5亿美元;恒瑞医药一款口服小分子抑制剂授权默沙东,潜在收益高达19亿美元。
这些真金白银的交易,让资本看到创新药企全球化变现的可能。
翻看机构逆势加仓的标的,共性浮出水面:短期业绩可以差,但长期管线必须有硬货。
太极集团中报利润暴跌71%,冯柳却重仓杀入。
表面看是业绩雷,但公司56项在研项目中,经典名方和中药创新药占比超60%,而政策正大力扶持中医药——华康药业小儿黄金止咳颗粒就被纳入医保支付倾斜名单。
新天药业被瑞银押注的逻辑更直接。 它参股的汇伦生物专注小分子创新药,技术壁垒极高。 尽管当期受原材料成本拖累业绩,但机构显然更看重其技术平台的稀缺性。
这种“不看当期利润,赌管线爆发”的策略,在港股更极致。 诺诚健华、信达生物、荣昌生物年内涨幅均超100%,
它们的共同点是:要么有产品进入商业化放量期,要么手握重磅临床数据。
爆雷潮下的幸存者,靠什么穿越周期?
当多数药企在集采和研发投入中挣扎时,恒瑞医药却逆势交出双增长答卷:营收增22.6%,净利涨47.3%。
它的杀手锏是创新药收入占比近50%,PD-1单抗、ADC药物持续放量,82亿研发投入砸向国际化临床。
翰森制药更凭创新药战略翻身:创新药与合作产品收入94.8亿,同比增38%,占总收入77%。
其ADC药物授权葛兰素史克(GSK)的首付款,直接拉高当期利润。
这些企业的生存法则很清晰:要么靠真创新打开全球市场,要么凭成本控制死守利润底线。 复星医药一季度净利润逆增25%,秘诀是把销售费用率压到28%以下;
华东医药则靠医美业务输血,对冲传统药收入下滑。
冰火交织的战场里,没有中间路线
如今创新药板块已割裂成两个世界:一边是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凭借出海和管线兑现业绩的领跑者;
另一边是依赖仿制药或单一品种的长春高新、华润双鹤,在政策挤压下艰难转型。
这种分化在中药领域同样残酷。 云南白药靠牙膏和器械等大健康产品撑起44亿工业收入,增速7.6%;
而步长制药虽净利润暴增169%,但主力产品丹红注射液仍面临医保控费风险。
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赤裸裸揭示:在创新药的修罗场,没有“小而美”的幻想——要么all in硬科技成为下一个诺诚健华,要么在集采绞杀中沦为下一个ST葫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