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资产
一套120平米的三居室挂牌半年,从890万降到760万仍无人问津。业主李姐的焦虑在群里蔓延:"2019年花680万买的,本想靠它养老,现在每月还贷2.3万,租金才6000,这哪是资产,分明是负债!"这种焦虑正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扩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国百城二手房挂牌量同比激增47%,而成交周期延长至18个月,部分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跌破10:1,回到2015年水平。当"买房必赚"的神话渐成泡影,当"房产增值"的预期从笃定变为疑虑,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房子,这个中国人最执着的"资产信仰",可能正在失去其金融属性的根基。
一、资产属性的三重崩塌:从"硬通货"到"沉重负担"
房子之所以被视为核心资产,源于其三大特性:增值性、流动性、收益性。而今,这三大支柱正在集体松动。
增值神话的破灭最为致命。过去20年,中国房价年均涨幅达8.5%,远超GDP增速,这种"只涨不跌"的惯性造就了全民炒房的狂热。但202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62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较2021年高点下跌超20%,进入"技术性熊市"。更具警示意义的是,人口负增长(2024年出生率跌破6‰)与城市化放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9.8%)形成"双击"——某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城镇住房空置率将突破25%,远超10%的合理区间。当"人少房多"成为常态,房价的"基本面支撑"荡然无存,就像日本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东京房价用了30年才恢复巅峰的30%。
流动性枯竭让房子沦为"冻产"。过去,一套房子挂牌后3个月内成交是常态,而现在,北京朝阳区的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达21个月,上海内环内甚至出现"降价30%仍无人看房"的案例。这种流动性丧失源于两个变化:一是银行收紧二手房贷款,2025年首套房贷款利率虽降至3.25%,但审批通过率不足50%;二是"限售"政策普及,70%的城市要求房产证满5年才能交易,彻底锁死短期投机空间。就像手里握着一幅天价油画,却找不到买家,其"资产价值"不过是账面数字。
收益性逆转则让房子从"现金奶牛"变成"吞金兽"。国际通行的"租售比"警戒线是1:300(即房价是年租金的300倍),而中国百城平均租售比已达1:625,意味着靠租金回本需要52年。更残酷的是持有成本的上升:房产税试点扩围至15个城市,一套1000万的房子年均缴税约2.5万;物业费、维修费、空置期损失加起来,年均持有成本超5%,远超1.5%的租金收益率。李姐的账本显示:她的房子年租金7.2万,而还贷、税费、维护等支出达32万,"每年倒贴24万,这哪是资产,是给银行打工的枷锁"。
二、支撑体系的瓦解:从"政策托底"到"系统脱敏"
房子的资产地位,从来不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政策、金融、社会观念共同构建的"人造神话"。而今,这套支撑体系正在系统性瓦解。
政策逻辑的根本转向具有决定性意义。过去,房地产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每当经济下行,就通过放松限购、降低首付等手段刺激楼市。但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房地产"一词出现次数降至5次,远低于2019年的14次,取而代之的是"新质生产力""保障性住房"等表述。这种转向背后是清晰的战略:中国经济正在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202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比重从2019年的34%降至18%,而房地产税、消费税等新税源补充到位。当"土地财政"退潮,"房价永远涨"的政策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金融去杠杆刺破了房产的"信用泡沫"。过去,房子是最好的抵押品,一套估值1000万的房子,能从银行贷出700万,再用这笔钱去买第二套,形成"杠杆循环"。但现在,银行将住房抵押率从70%降至50%,且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信托、私募等机构全面退出房地产融资,房企融资成本从5%升至8%。这种"抽杠杆"直接导致房产的"金融衍生价值"萎缩——它不再是撬动更多财富的工具,而只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载体"。
下图是2023年我朋友2.7万/平米买来的福州世茂正荣棠悦山南,
注意到手价没包括装修的
现在法拍价1.18万/平米,跌幅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