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全行业萎缩,几名大佬破产自杀,多家企业高分红规划逃债

用户头像
铜板二代1912
 · 福建  

所有人都在说家居行业不行了是因为房地产下滑,这话只对了一半。
真相是,即便房地产市场正常,家居行业也会出大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行业早就病入膏肓了,房地产下滑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看数据就知道:2019年到2024年,家居30强企业净利润从187.6亿暴跌到30.6亿,跌幅超过八成。但同期营收只跌了两成。
这说明什么?成本控制完全失控,经营效率极其低下。
致命问题一:疯狂扩张埋下的雷
2015年到2021年,家居行业经历了史上最疯狂的扩张期。
那时候钱太好赚了,房地产火爆,消费升级,大家都觉得这生意永远不会差。于是所有企业都在玩命扩张:开店、建厂、搞营销、招人。
美凯龙2019年有2.7万员工,居然之家2021年有1.2万员工。这些人都是在行业高峰期招进来的,工资福利样样不能少。
结果市场一变脸,这些固定成本立马变成了包袱。裁员容易,但之前签的租约怎么办?建的厂房怎么办?各种固定开支怎么办?
这就是为什么营收只跌两成,利润却跌八成的根本原因。
致命问题二:同质化竞争到死
走进任何一个家居卖场,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产品都差不多,价格都差不多,服务也都差不多。
定制家具领域,欧派、索菲亚尚品宅配,你能说出它们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都是板材+五金+设计,都在讲全屋定制,都在拼价格。
地板行业更夸张,大亚圣象菲林格尔天振股份,产品同质化程度极高,最后只能拼价格,拼到所有人都没利润。
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技术壁垒,没有品牌溢价,这样的行业怎么可能有好日子过?
致命问题三:渠道成本高得离谱
家居行业有个奇葩现象:卖场收费比产品利润还高。
红星美凯龙租个店面,一年租金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还有各种管理费、推广费、装修费。很多品牌商辛辛苦苦一年,利润全给卖场交租了。
这种模式在市场好的时候还能维持,市场一差,立马玩不下去。品牌商撑不住要撤店,卖场没租金收入也撑不住。
最典型的就是车建兴的红星控股,2024年直接破产重整,负债168亿元。这就是渠道成本过高导致的恶性循环。
我们来看几个关键数字,你就明白这个行业的问题有多严重。
付款周期拉长一倍:从2018年的88天拉长到2024年的154天。中天精装更夸张,从129天拖到494天,接近一年半。
这说明什么?现金流极度紧张,只能靠拖欠供应商货款来维持运营。
员工大量流失:从2021年的21.7万人裁到2024年的16.4万人,5万多个工作岗位没了。
这不是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整个行业在收缩。
股价集体暴跌:30家公司股价跌幅中位数64%,坚朗五金跌了九成多,尚品宅配、美凯龙、江山欧派跌幅都超过80%。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说明投资者对这个行业彻底失去信心。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明明亏损这么严重,很多公司却在疯狂分红。
2024年,30家公司总净利润30.6亿元,分红却达到62.5亿元,分红比例204%。
矩阵股份净利润3400万,分红9300万。箭牌家居赚6000万,分红1.26亿。
这操作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实控人知道公司撑不了多久了,赶紧把钱分出来,免得以后一分都拿不到。
富森美最近三年每年分红8亿多,实控人刘兵家族大概分了28亿。这就是在抽血,把公司的血抽干。
汪林朋、车建兴、顾江生这些大佬纷纷套现,外界都说是为了避险,其实根本原因是:他们知道这个行业没前途了。
车建兴2023年套现62.86亿元,结果2024年红星控股就破产了。顾江生套现102.98亿元,但债务危机还是没解决。汪林朋套现22.3亿元,最后还是选择了绝路。
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套现几十亿,也救不了他们的债务危机。这些人的资产负债表到底有多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现在很多人说家居企业要学家电行业出海,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要看现实。
家电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容易出海。家居产品呢?每个国家的消费习惯不同,审美标准不同,安装标准不同,本土化成本极高。
顾家家居算是做得比较好的,2024年境外收入84亿元,占总营收45%。但你看看他们付出了多大代价:在越南、墨西哥、美国都建了工厂,还要适应当地法规,培养本土团队。
这种模式只有头部企业玩得起,中小企业根本没这个实力。
现在1/3的家居公司在亏损,这只是开始。
未来几年,这个行业会经历一轮残酷的重组。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现金流紧张、债务负担重的企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剩下的企业,要么专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要么成功出海找到新市场,要么就是被大企业收购整合。
总之,家居行业的好日子是真的结束了。那种随便开个店就能赚钱的时代,再也回不来了。
汪林朋们的悲剧,不是偶然,而是整个行业大洗牌的必然结果。
适者生存,这就是商业世界最残酷也最真实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