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创伤。
这并非简单的经济衰退,而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崩塌,无数兢兢业业的中年中产阶层,在一夜之间从人生巅峰坠入深渊,构成了日本现代史上沉重的“黑色记忆”。
这段历史,对于任何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资产价格高企的社会,都具有极其深刻的警示意义。
一、背景:泡沫时代的狂欢与幻觉
在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资产泡沫之一:
地价神话:东京23区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股市癫狂:日经指数在1989年底达到惊人的38957点(这个高点直到30多年后才被重新触及)。
消费奢靡:人们用轩尼诗干杯,用金箔料理炫富,全世界疯狂购买奢侈品和艺术品。
在那个时代,“会社員”(公司职员) 是铁饭碗的代名词,尤其是大企业的中年员工,享受着终身雇佣、年功序列(论资排辈涨薪)的优渥待遇。他们普遍背负着巨额房贷,但坚信“地价永远会涨”、“公司永远不会倒”,自己的工资也会年年攀升。
二、崩塌:泡沫破裂与“失落的二十年”
1991年,泡沫被强行刺破,股价、地价断崖式下跌,日本迎来了“失落的二十年”(现在看已是三十年)。对于中年人而言,噩梦开始了:
1. 资产性返贫:房产变成负资产
这是最直接的打击。很多人是在地价最高点时贷款买的房。
案例:一套价值1亿日元的公寓,首付2000万,贷款8000万。泡沫破裂后,公寓市值暴跌至3000万日元。这意味着即便你卖掉房子,还倒欠银行5000万日元。工作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给银行打工还债。很多人选择“弃供”,个人信用破产,一生尽毁。
2. 职业性返贫:中年失业与“窗边座”
终身雇佣制瓦解:企业自身难保,开始大规模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高、可替代性强的中年员工。
“窗际族”:公司为了逼人主动辞职,将中年员工调往无关紧要的部门,安排到靠窗的座位上,不分配任何工作,进行精神折磨。这对视工作为生命支柱的日本中年男性是致命的打击。
非正式雇佣:即使找到新工作,也多是派遣、临时工等非正式岗位,收入骤降,毫无保障。
3. 家庭结构与社会关系的破裂
“公司人”的悲剧:一辈子献给公司,突然被抛弃,社会身份认同彻底丧失。
离婚率飙升:经济压力导致家庭矛盾激化。很多家庭主妇在丈夫退休拿到一笔退休金后,选择离婚(“定年离婚”),拿走一半财产开始新生活,留下茫然无措的丈夫。
社会性死亡:很多失业中年男性无法面对家人,选择“蒸发”(Jouhatsu),离家出走,消失在社会的灰色地带(如东京的“网咖难民营”)。
4. 沉重的“下流老人”序幕
这一代中年返贫者,正是如今日本大量“下流老人”(贫困老人)的前身。他们年轻时努力奋斗,却因一场经济危机,导致养老金缴纳中断、储蓄蒸发,老后失去了所有保障,不得不在七八十岁的高龄继续打工维生。
三、深层次原因与警示
日本的中年返贫史,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完美风暴:
过度杠杆与资产泡沫:全民将财富与未来寄托在只会涨不会跌的资产上。
僵化的雇佣体系:终身雇佣制在顺境是福利,在逆境却成了枷锁,让中年人失去了在劳动力市场灵活转身的能力。
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物价下跌,企业利润减少,工资下降,人们更不敢消费,经济死气沉沉。
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中产阶层的富裕生活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公司庇护之上,缺乏抗风险的个人韧性。
结论与反思
日本的这段历史是一面冰冷的镜子。它警示着:
没有任何资产价格会永远上涨,依靠杠杆透支未来的风险极高。
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才是永恒的“饭碗”。
中产阶层的稳定是脆弱的,需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财富、信仰、未来)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房地产、单一公司)。
一个社会必须为其公民提供兜底的社会保障网,否则经济危机带来的不仅是数字上的衰退,更是无数个体人生的悲剧。
那一代日本中年人,曾是时代的骄子,最终却成了时代的祭品。他们的“黑色记忆”,是所有追求繁荣的社会都应当铭记的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