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到处是失业和工厂倒闭的朋友

用户头像
铜板二代1912
 · 福建  

一、全球产业链“转移杀”:订单跑了,工厂只能死
老陈的服装厂倒闭,直接导火索是欧洲客户把订单转去了孟加拉——那边工人月薪只要800元,是长三角的1/3,还不用承担社保、环保成本。他拿着报价单跟客户谈,客户摊手:“不是你做得不好,是别人的价格,你永远也赶不上。” 这不是个例,身边做外贸的朋友,这两年都在经历“订单飞走”的绝望,而背后是全球产业链“低端产能外迁”的残酷现实。
1. 东南亚“成本优势”:抢的不是订单,是生存空间
越南、印度、孟加拉这些国家,正在用“极致低成本”收割中国的低端制造业订单:
- 服装行业:越南工人月薪约1200元,比中国低50%,且环保标准低,排污成本只有中国的1/10;
- 电子组装:印度小米工厂的组装工月薪800元,比深圳低60%,政府还给税收减免;
- 玩具行业:柬埔寨工厂的代工价,比东莞低25%,还不用遵守中国的《劳动法》,加班没有加班费。
这些订单,以前是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命线”——老陈的厂,60%的订单靠欧洲快时尚品牌,去年这些品牌把30%的订单转去东南亚,他的产能直接空了一半;做电子配件的小李,主要给苹果供应链供货,今年苹果把10%的组装订单转去印度,他的配件订单跟着少了40%,撑了3个月就关了厂。
更狠的是,这些国家还在“抄作业”——越南模仿中国“产业园模式”,给外资企业免10年税;印度出台“电子制造激励计划”,给企业20%的投资补贴。中国的中小企业,既没人家的低成本,又没政府的大额补贴,订单跑了,只能倒闭。
2. 贸易壁垒“拦路虎”:不是没订单,是订单拿不到
除了成本,贸易壁垒也在卡死中小企业的出路。老陈去年本来谈成了一笔美国订单,结果美国出台“对华纺织品关税”,税率从10%涨到25%,他的报价瞬间没了竞争力;做五金配件的老王,今年想把产品卖到欧盟,却卡在“碳关税”上——他的工厂没做碳足迹认证,要补做就得花20万,还不一定能过,最后只能放弃。
这些贸易壁垒,本质是“高端国家不想让中国再赚低端的钱”,又不想让中国进高端市场。中小企业夹在中间,低端订单被东南亚抢,高端订单进不去,只能在夹缝里等死。
二、国内产业“升级杀”:低端产能被淘汰,工人没活路
如果说全球产业链转移是“外部打击”,国内产业升级就是“内部洗牌”——国家要淘汰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产能,往高端制造、新能源、芯片这些领域转。但问题是,升级不是“瞬间切换”,中间的“断层”,让大量中小企业和传统工人成了“牺牲品”。
1. 低端产能“被抛弃”:不是不想升级,是升级不起
老陈不是没想过升级,他想引进自动化裁剪机,一台就要80万,还得请工程师调试,一年维护费5万。他算了笔账:升级后能省3个工人,一年省15万,要5年才能回本,可他的厂能不能撑5年,他自己都没底。身边很多中小企业主都面临这个困境:
- 升级需要钱,但银行怕他们倒闭,不敢贷款;
- 升级需要技术,但高端人才都去了大厂,小厂招不到;
- 升级需要市场,但高端市场被华为、格力这些巨头占着,小厂挤不进去。
最后,他们只能继续做低端产能,等着被淘汰。去年长三角淘汰了3000多家“散乱污”企业,其中80%是像老陈这样的中小企业;今年珠三角又出台“低端制造业退出计划”,很多做塑料、五金的小厂,要么被环保查停,要么主动倒闭。
2. 传统工人“被淘汰”:不是不想转,是转不了
工厂倒闭,最惨的是底层工人。阿明在玩具厂做了10年主管,只会管流水线、盯生产,没学过电商、没懂过直播,被裁后只能找类似的岗位,可玩具厂倒闭了一大半,根本没岗位。他试着去应聘电商运营,HR看了他的简历就说“没经验,不合适”;去跑外卖,发现深圳的外卖骑手已经饱和,一天跑12小时,到手也只有5000元,还不如以前的主管工资。
这不是阿明一个人的困境,而是千万传统制造业工人的缩影:他们的技能,只适用于低端流水线,一旦这些流水线没了,他们就成了“过剩劳动力”。国家虽然有“再培训计划”,但很多培训都是“走过场”——教的是基础电脑操作、简单的礼仪,跟市场需要的“直播运营”“智能设备维护”完全脱节。最后,这些工人要么去做低薪的灵活就业,要么在家待业,成了“失业大军”的一员。
三、消费市场“疲软杀”:内需没了,工厂活不了
就算顶住了全球竞争和国内升级,消费市场的疲软,还是会给中小企业最后一击。老陈去年把一部分产能转向内销,做线上服装品牌,可半年只卖了500多件,连房租都不够付。他说“现在人都不买衣服了,或者只买9.9元包邮的”,这不是夸张,身边做内销的朋友,这两年都在喊“生意难做”。
1. 居民消费“不敢花”:钱都用来还房贷、养孩子,没闲钱消费
现在的消费者,不是不想买,是不敢买。房贷每月要还8000元,孩子的课外班每月5000元,父母的医药费每月2000元,剩下的钱只够吃饭,哪还有钱买新衣服、新玩具?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低价商品”(100元以下)销量增长30%,而“中高端商品”(1000元以上)销量下降25%;服装行业的库存周转率,从以前的3个月变成现在的6个月,很多工厂的货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老陈的服装厂,内销的衣服定价199元,他觉得很便宜了,可消费者还是嫌贵,宁愿买99元3件的尾货。他没办法,只能降价,最后每件衣服只赚5元,还是卖不动。消费疲软,成了压垮很多内销工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2. 企业消费“不敢投”:订单少,不敢扩产,甚至不敢维持产能
除了居民消费,企业的“生产性消费”也在萎缩。做电子配件的小李,以前给手机工厂供货,手机工厂每年都会扩产,他的订单也跟着涨;可今年手机工厂销量下滑,不仅不扩产,还缩减产能,小李的配件订单直接少了一半。他想开发新客户,可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在缩减开支——汽车配件厂不敢进货,因为汽车销量下滑;家电工厂不敢囤料,因为家电库存高。
企业之间的“传导效应”,让整个产业链都陷入疲软:下游企业不敢进货,中游工厂就没订单,上游供应商就卖不出原材料,最后大家一起倒闭、失业。
四、别再怪“个人不行”:这是系统性危机,需要系统性破局
身边很多人说“老陈不会经营”“阿明不够努力”,可真相是,在系统性危机面前,个人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老陈已经很努力了,他学过电商、做过直播,可还是抵不过订单转移;阿明也很拼命,他投了87份简历,去跑过外卖,可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把倒闭和失业归咎于“个人不行”,是在掩盖问题的本质,也是在让个体承担不该承担的代价。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个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一起发力:
- 对政府来说,要给中小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降低贷款利息、减免税收,帮他们对接高端订单;完善再培训体系,教工人真正有用的技能(比如智能设备维护、直播运营),而不是走过场;
- 对企业来说,要主动拥抱升级,哪怕慢一点:老陈可以试着做“小单快反”,给小众品牌代工,避开跟东南亚的低价竞争;小李可以转型做新能源配件,对接光伏、储能企业,这些是未来的趋势;
- 对个人来说,要主动学习新技能,哪怕难一点:阿明可以学直播带货,卖自己熟悉的玩具;失业的工人可以学智能家居安装,现在这个行业很缺人。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转型的阵痛不会马上消失,身边的朋友可能还会有失业、倒闭的。但我们要清楚,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时代转型的必然,我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指责,而是互相扶持,一起熬过这个艰难的阶段。
五、结语:倒闭和失业不是终点,是转型的起点
老陈注销营业执照后,没有消沉,他用剩下的钱,跟几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单快反”服装厂,专门给网红品牌做定制订单,虽然规模小了,但订单很稳定;阿明最后去学了直播运营,现在在一家玩具公司做主播,月薪比以前还高。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倒闭和失业不是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
这个时代,淘汰的不是“努力的人”,而是“守旧的人”;淘汰的不是“工厂”,而是“落后的产能”。身边的朋友,有的在倒闭后重新创业,有的在失业后重新学习,他们都在努力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