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铜板二代1912
 · 福建  

转!
今年这股市行情这么“躁”,偏偏有一家业绩光鲜到闪瞎眼的中药龙头,也能突然来一记30%的跌幅,搅得投资圈内外一片哗然。
这事儿有点意思。
别说,淡马锡和澳门金管局这两个“顶流玩家”,是谁看了不眨眼?
这不,二季度他们双双卷起袖管,加仓华润三九,将持股数推到新高。
一个说,我来再加点;另一个说,我也不落后。
加仓都快成了团建活动。
可股价呢,却一个劲儿往下跑,仿佛在和这些“大爸爸”斗气,完美上演什么叫做“业绩涨,股价跌”。
牛市里都不跟大部队一起欢腾,属实让人大跌眼镜。
说到这儿,估计不少人都在心里问一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公司,名字亮眼:华润三九。
主营业务一脉清晰,医药健康创新研发,智能制造,干的都是和健康挂钩的大买卖。
业绩,一连五年涨得飞起,利润节节高升,稳得跟老狗似的。
排名也是杠杠的,全国非处方药老大,有名的“999”品牌,谁小时候没喝过感冒颗粒?
这家公司兼并了天士力昆药集团,一个主攻心血管、神经精神、消化等疾病,一个专心做三七,属于细分领域的强势选手。
从数据看,营收占比高达86%,毛利率冲到六成,利润占比更是将近96%。
怎么看怎么像个“优等生”。
那问题来了,这优等生怎么就摔了大跟头?
按理说,淡马锡和澳门金管局的入场,属于行业内的“最高礼遇”。
要是平时,你看到这两家一起下注,分分钟赶着进去抄底。
但这回,市场却用了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机构买入≠稳赚不赔”。
股价不但没往上蹦,反而是哐哐往下栽。
行情牛了,公司却跌了。
这可不是“魔幻现实”,而是市场最真实的“打脸现场”。
怎么就这样了?
让我们一条一条地拎出来说道说道。
第一,之前公司的股价一路高歌,连着三年往上涨。
而大盘反倒是在低头调休,这几年大家都在割肉、等风来,华润三九等中药板块却趁着别人不注意,把自己的价格给拉高了。
于是今年牛市来了,那些之前积累的涨幅也就该“还债”了。
你懂的,补跌,这可不是开玩笑。
像之前别人秋裤都快穿上了,这家还在短裤里乐呵着。
今年别人脱了秋裤冲锋,它偏偏要换上羽绒服,不跌个“让人心疼”的幅度,市场都不答应。
说白了,就是“迟到的下跌”。
谁让你之前浪得太欢。
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不是傻子。
连涨三年,这回总得轮到“给大家留点活路”。
所以股价掉头下挫,看起来突然,其实早埋了伏笔。
就像一条弹簧,压得久了,总要弹起来。
第二,公司这几年赌性不小,收购动作频频。
之前,一波吞下了昆药集团和天士力,“吃掉”了行业里面俩细分龙头。
自己的体量猛增,外延扩张,利润账面上蹭蹭上涨。
但企业并购最害怕的,其实就是“商誉炸雷”。
商誉,就像公司资产表里的淘宝“溢价项”,收购标的只要后续经营不达标,这账目里的无形资产就跟泡沫一样,随时能垮塌。
现在,这笔账已经积到了70亿,不少业内人都捏把汗。
今年集采持续推进,药企面临价格压力,标的公司利润下降,万一来波减值,那可就要翻车。
刺激吗?
很刺激。
但风险也实打实地堆在那儿,谁都看着。
你说市场不担心,那是骗自己的。
一旦出点风吹草动,一夜之间泡沫就可能破裂,股价连着跳水那可是分分钟的事。
投资者也知道,商誉多了,雷点多,这可不是随便耍酷用的。
怎么说呢,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锅可不是融资方能背完。
第三,有没有发现,华润三九的传播做得贼猛,品牌形象也拉得很丰满。
什么“999感冒灵”,广告不要太洗脑。
营销费用一花就是70个亿。
你没看错,研发才花8亿出头。
这反差,搁谁都得多琢磨两圈。
一个公司花了海量的钱去做市场推广,玩命买广告,结果技术力、创新力方面却“省着花”,总感觉有点哪里不对。
换成外行人,可能觉得这没啥,谁家主流药企不烧钱做营销?
但行业里看,营销费和研发费失衡,长期拼广告,后面就容易虚。
老品牌带来的红利不是永远的,研发掉队,那可是致命短板。
2024年销售费用70亿;研发8亿。
这对比让机构和市场有点方。
谁敢拍胸脯说后劲足?
要不是确实品牌基础够厚,人家早就在财报季给点小鞋穿穿了。
所以,市场用脚投票,谁都别说自己没看懂。
再讲点数据细节。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从2020年的12亿一路爬升到今年的31亿,增幅干到了159%。
营收也从原来的147亿,猛涨到276亿,整整翻了八七成。
利润增长比营收涨得还快。
这表面上当然是好事儿,但火眼金睛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主要是靠外延并购拉高利润。
账面上漂亮,真金白银里多半还是收购账,自己核心业务增长其实没那么快。
经营现金流那一块,也能看出点端倪:虽然涨,但没跑过利润增速。
这一对比,谁心里不得打鼓?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虚胖那味儿?
并购,能一时爽,但后摄压力大。
外延增长要是后期消化不好,拖着一堆商誉和负债,那可就得靠运气喽。
那淡马锡、澳门金管局为啥还敢勇敢加仓?
机构里的逻辑,没准比咱们更长远。
首先,这俩是顶级长线玩家,看重的往往是价值,而非短期波动。
他们有可能盯的是中药板块的整体趋势,行业地位,以及估值洼地。
说不定,他们觉得这价格跌得“够狠”,已经击穿了心理底线。
再加上公司基本面过硬,手里的品牌卡位也让人放心,收一点问题不大。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是战略持股。
毕竟在A股这种节奏里,淡马锡踩雷的事也不是没有过,但他们更多还是看行业龙头,主打“以时间换空间”。
不过对咱们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机构捧场不等于股价立涨”,还是要心里有数。
毕竟,再大的牛市,也有人掉队。
再强的机构,也有被市场“教育”的时候。
不然,华润三九今年跌成这样,还能给多少人心里上堂课?
实际经营层面,除了外延的大手笔,公司确实有一定创新布局。
但目前医药行业的变革太快,大环境又有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原材料上游涨价”等压力,谁能保证下一个品牌不翻车?
把赌注都下在营销,技术实力跟不上,这风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想将“999”这种老品牌继续推到下一个辉煌,研发那是绕不过去的坎。
就像买盲盒,不做好底层开发,营销再多也可能卖到天花板。
说到底,机构买入是信仰,市场定价才是现实。
不要觉得业绩连续增收就能无敌,短期波动和长线逻辑,间隔得比你想象的远。
这倒不是说三九一定就要走坏,更多是提醒大家,别被单一数据冲昏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