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投资债转股浦发银行,剩330亿浦发银行可转债转股不成功。浦发银行是差等生,也只有国家队救信达它命

用户头像
铜板二代1912
 · 福建  

三声警钟敲响,500亿巨轮终究未能驶入理想的港湾。浦发银行用330亿真金白银的兑付,为自己六年前的豪赌画上了一个略显苦涩的句号。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资本盛宴,为何最终演变成对自身资本充足率的“精准打击”?
十月的金融圈,浦发银行的公告显得格外刺眼。连续三次发布可转债到期兑付暨摘牌提示性公告,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无奈:“最后五天,请抓紧转股!”
然而,市场冷若冰霜。除了年中“白衣骑士”信达投资救场式的转股外,绝大多数投资者用脚投票,选择将债券紧紧攥在手中,等待银行兑付那110元/张的本息。
这意味着,浦发银行不得不掏出近330亿元的巨额现金,结清这笔六年前创下发行规模纪录的债务。这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降至8.51%、贴近监管红线的浦发银行而言,不啻为一记结结实实的“窝心脚”。
一场预期落空的博弈
时光倒回2019年10月,浦发银行公开发行500亿元可转债,风光无两。在当时,这被看作是“一石二鸟”的妙棋:对于银行,在付息阶段,可转债是成本极低的负债;一旦成功触发条件促使投资者转股,这500亿将瞬间转化为支撑业务发展的核心一级资本。
游戏的规则很清晰:发行人的目标是“不还钱”,投资者的目标是“赚差价”。
这场博弈的关键,押注在浦发银行未来的股价上。按照条款,只有当公司股价连续在特定时段内高于转股价的130%时,银行才有权启动“强制赎回”,逼迫绝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转换为股票,从而实现补充资本金的最终目的。
可惜,市场从不相信一厢情愿。尽管今年浦发银行股价曾有一波高达43.74%的亮眼上涨,最高触及14.36元,但这仅仅是昙花一现。随后,它便跟随整个银行板块一路下滑,始终未能触及激活强赎机制的那个“理想价格”。
预期,就此落空。 投资者们没有等来股价拉升的奇迹,只能退而求其次,拿回本金和最后一笔利息。而浦发银行,则必须咽下资本被直接抽走的苦果。
“白衣骑士”也难挽狂澜
面对接近100%的未转股余额,浦发银行并非没有努力过。今年6月,“国家队”信达证券的出手,曾让市场看到一丝希望。
信达投资通过转股,一举成为浦发银行第三大股东,消化了约23.57%的可转债规模。这次驰援,暂时缓解了部分压力,但相对于近330亿的兑付总额,仍是杯水车薪。
信达的转股,更像是一次战略投资或奉命救场,而非基于市场规律的普遍行为。它无法改变一个根本事实:在绝大多数理性投资者眼中,按当前市价转股是笔亏本买卖,远不如拿回现金划算。
这也揭示了当前银行可转债市场的一个残酷现实:在银行股普遍破净、股价长期低迷的背景下,可转债“发得出,转不动”的尴尬正日益凸显。当博弈的天平失衡,最终买单的,往往是发行人自己。
兑付之后,浦发银行路在何方?
330亿的现金兑付,对浦发银行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其本已捉襟见肘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因此被直接拉低。8.51%这个数字,在兑付完成后,将变得更加岌岌可危,无限逼近7.5%(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求)的监管底线。
这迫使浦发银行必须直面一个紧迫的问题:钱从哪儿来?
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无外乎几种:利润留存、增发新股、发行其他资本工具。在净利润增长承压的当下,依靠自身利润积累来补充资本可谓漫长而艰难。最可能的选择是,浦发银行很快就要启动新一轮的融资计划——或许是定向增发,或许是发行减记型二级资本债。
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意味着更高的融资成本,以及对现有股东权益的潜在摊薄。更重要的是,这场失败的转股案例,可能会影响市场对其未来资本管理能力的信心,为下一次融资增添变数。
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浦发银行500亿可转债的结局,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投资者错失了股价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只获得了微薄的票息,堪称“时间换空间”的失败案例。而浦发银行,则用六年时间,进行了一场昂贵的试错。它虽然以极低的成本使用了这笔巨款,但最终未能实现核心资本的补充,反而在关键时刻消耗了宝贵的资本金,使自己陷入了更被动的境地。
这个案例,也为所有依赖可转债作为核心资本补充工具的银行敲响了警钟:资本市场的信心,不是靠条款设计就能“算计”出来的,它最终源于公司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和股价的坚实表现。 当正股失去吸引力,再精妙的金融工具,也难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宿命。
对于浦发银行而言,330亿的兑付不是结束,而是一场新考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