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铜板二代1912
 · 福建  

2017 年,兖矿能源(当时还叫兖州煤业)旗下兖煤澳洲花 26.9 亿美元(约 183 亿人民币),从矿业巨头力拓手里买下了联合煤炭公司 —— 也就是后来常说的 “大圣项目”。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那时兖煤澳洲已经连续 4 年亏损,这步棋几乎是 “豪赌”。如今 8 年过去,这笔投资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战略价值又体现在哪?
先说说为啥兖矿要选在 2017 年出手,还偏偏盯上澳大利亚的煤矿。澳大利亚的煤炭资源确实有 “硬实力”,已探明储量达 1500 亿吨,在全球能排到第四位,而且这里的煤炭大多低灰、低硫、热量高,不管是发电还是炼钢都特别好用,在国际市场上很抢手,主要产煤区还集中在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州这些交通便利的地方。更关键的是,2014 到 2016 年大宗商品正处 “寒冬”,煤炭价格跌得厉害,力拓为了减债、盘活现金流,打算卖掉非核心资产,联合煤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对想 “抄底” 的兖矿来说,简直是难得的机会。
再看被收购的联合煤炭公司本身,它的 “含金量” 可不低。公司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猎人谷,手里有两个世界级露天矿区,不光产优质动力煤和焦煤,还配套了铁路、港口这些关键设施,长期开采的资源量和储量都有保障。就算在 2015 年行业普遍亏损的低谷期,它还能实现 2.19 亿澳元的税前利润,这样的 “硬资产”,自然成了兖矿的目标。
为了拿下这个项目,兖煤澳洲也做了充分准备,在澳大利亚证交所配股融资 25 亿美元(约 164.6 亿人民币),既凑够了收购资金,还优化了资本结构。最终 26.9 亿美元的成交价,让兖煤澳洲一下实现了 “飞跃”:煤炭资源量从之前的 48.05 亿吨涨到 101.8 亿吨,年生产能力从 4400 万吨提升到 8000 万吨,直接跃居澳大利亚最大的专营煤炭生产商,储量和产量仅次于嘉能可、必和必拓这两大巨头。值得一提的是,收购过程中兖煤澳洲还和嘉能可达成了 “竞合” 关系,获得了对方在资本层面的支持,让交易顺利落地。
收购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运营好才是关键。兖煤澳洲随后推出了 “五大优化工程”,从生产模型、设备人员配置,到钻孔爆破、水利管理,再到关键审批流程,全链条进行优化,保证产能逐年增加。从 2017 年 9 月到 2022 年 3 月,兖煤澳洲权益原煤产量每年比收购前多了 2890 万吨以上,光 “大圣项目” 就累计生产 1.04 亿吨,占了总产量的 47%。
营销和成本控制上,兖煤澳洲也有一套。他们遵循 “深耕亚太、开拓新兴” 的原则,搞了 “四大营销举措”:和客户合作营销、根据市场灵活定价、优化物流调配、通过洗选提升煤炭价值,慢慢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成本方面更亮眼,通过精益管理,在矿区运营、物流港口分配、原料采购议价等环节实现协同,2021 年单位运营现金成本降到 67 澳元 / 吨,是澳大利亚同行业里最低的。
这样的运营管理,很快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收购完成才 4 个月,联合煤炭就给兖煤澳洲贡献了 2.13 亿澳元的税前利润;2017 年全年,兖煤澳洲直接扭亏为盈,税后利润 2.29 亿澳元,比上一年多赚了 4.56 亿澳元。从 2017 年到 2021 年底,“大圣项目” 平均每年能赚 27 亿人民币,累计净利润 117 亿;兖煤澳洲这几年的销售收入更是达到 949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7%。
更让人意外的是投资回报速度,原本预计 7 年收回 183 亿的收购成本,结果只用了 4 年半就回本了。2022 年到 2024 年这三年,国际煤炭价格迎来历史性上涨,2022 年 5 月澳大利亚高品质动力煤价格一度涨到每吨 425 美元,兖煤澳洲这三年的税后总利润直接超过 310 亿人民币 —— 这意味着,三年赚的钱几乎是当初收购成本的近 2 倍!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正向反馈,2021 年兖煤澳洲派发末期股息每股 0.704 澳元,派息率和派息额都创了历史最高,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后,融资能力也恢复了。
这笔收购的意义,远不止 “赚钱” 这么简单。对兖矿能源来说,这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兖煤澳洲成了首家在澳洲和香港两地主板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兖矿能源也成了国内唯一拥有上海、纽约、香港、澳洲四地上市平台的能源企业,朝着 “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 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对整个亚太煤炭市场来说,兖煤澳洲成了向日本、韩国出口煤炭的重要企业,有了参与甚至主导日澳动力煤谈判的资格,中国企业在亚太海运煤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一下就提上来了。
当然,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市场,2024 年因为煤炭价格回落,兖煤澳洲净利润同比减少了 33.15%,不过他们也在积极应对,计划 2025 年把现金经营成本控制在 89 澳元 / 吨到 97 澳元 / 吨之间,还打算探索多元化发展机会,努力成为澳大利亚煤炭企业的最佳运营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