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块标价18块钱一斤的巴西牛腩,我站了快三分钟。
旁边国产的要32块。同样是牛肉,价格差了快一半。拿起那盒进口的,包装上印着”巴西原产”四个字,生产日期是两个月前。我突然想知道,这肉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跨越8000公里,还比本地货便宜这么多?
答案藏在那片绿色的大陆里。
巴西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80%都在热带。这对养牛来说就是天堂。一年四季牧草都在长,亚马逊河和巴拉那河的水系遍布全境。别的国家牧场主冬天还得储备饲料,巴西的牛群直接在草地上待一整年。
走进巴西内陆,你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牧场,几千公顷地上散落着上万头牛,却只有几个工人在巡视。婆罗门牛这种从印度引进的品种,40度高温下照样长膘,吃最普通的草料,还不爱生病。
一个养殖户给我算过账,从小牛养到出栏,成本能压到国内的三分之一。
不光有草场,巴西还是全球大豆和玉米主产区。饲料原料就在隔壁农场,省下的运输费和议价空间,都转化成了成本优势。2024年上半年,巴西牛肉进口均价36.81元一公斤,国内牛肉66.63元。这还是加上关税和运费之后的价格。
18000公里的海运,12%的关税,层层加价之后还比国产便宜。
2024年5月,国内猪肉价格涨了3.3%,牛肉却跌了12.9%。国内养殖户眼睁睁看着价格崩盘,拿着账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一头牛从出生到出栏要花多少钱,清清楚楚写在那里,没法跟巴西人打价格战。
JBS这家公司,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从养殖到屠宰到冷链,整条产业链都在它手里。2022年,中国进口的牛肉有40%来自巴西,2023年这个数字涨到43%。一个国家能占到中国进口总量的近一半,想想这得是多强的生产能力。
2023年,巴西牛肉出口量突破200万吨。这还只是出口部分,国内消费的更多。
盒马、京东生鲜这些平台,JBS都是战略供应商。从北京的超市到青海的牧区肉铺,到处都能看到巴西冻肉。这种渗透能力,靠的就是价格优势。
但我开始怀疑了。
一样东西便宜到这个程度,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个18块钱的价格里,到底省略了什么成本?
2019年那场大火,亚马逊雨林的惨状上了全世界的新闻。卫星图上,火光在绿色版图上蔓延,浓烟遮住了整个南美洲的天。很多人以为是意外,其实这些火都是人为点的——为了清理出更多牧场。
20世纪前20年,巴西亚马逊地区毁掉了4400万公顷森林。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日本的国土面积。近五分之一的亚马逊雨林已经消失了,其中17%变成了牧场。
塞拉多地区,巴西的另一个重要生态区,毁林速度更快。2016年砍了255385公顷,2020年跳到332706公顷——相当于两个圣保罗市的面积。四年涨了30%,而且还在加速。
养牛需要大面积草场。粗放式放养,一头牛要1到2公顷地。2亿头牛需要多少土地?答案就是亚马逊雨林正在付出的代价。
2020年,巴西牛肉出口产生的碳排放相当于3.392亿吨二氧化碳,占当年土地利用变化排放总量的37%。换个说法,相当于7500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森林被砍,土壤失去植被,开始退化。牛群践踏让土地板结,牛粪污染水源。科学家警告,亚马逊可能正在接近从雨林退化成稀树草原的临界点,到时候它会从碳汇变成碳源。
自1970年代以来,巴西亚马逊森林覆盖面积已经丢了近20%。一个生态系统失去20%的面积,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会急剧下降。亚马逊现在就在这个危险边缘。
更讽刺的是,这种破坏最终反噬了产业本身。
巴西牧场面积从2016年的1.64亿公顷减到2020年的1.625亿公顷,同期牛肉产量从1020万吨降到980万吨。土地已经承载不了这么高强度的使用,草场退化,产出下降,牧场主不得不开辟新土地。恶性循环。
但毁林只是表面问题。这个产业背后还有一套精心设计的灰色机制。
2019年7月,一个叫Ale的卡车司机在社交媒体上传了张照片。照片里,一辆JBS的卡车正在装牛,背景是F牧场。这张随手拍的照片后来成了揭开产业黑幕的证据。
调查人员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查,发现F牧场位于亚马逊雨林最南端,1455公顷土地因毁林被政府勒令禁牧,还罚了220万雷亚尔。但这些牛还是上了JBS的卡车,运去了它的直接供货商。
这就是”洗牛”。
巴西肉牛产业链分六个环节:繁殖、饲养、育肥、直接供应商、屠宰、加工。每个环节之间的牛只转移,理论上都有完整记录。但正是这种复杂性给了操作空间。
小牛在非法毁林牧场出生长大,然后转移到合法育肥场养肥,最后卖给屠宰场。账面上看,屠宰场收的是合法牧场的牛,实际上这些牛的童年在被毁的雨林里度过。
更隐蔽的操作是这样。有亲属关系的牧场主之间随意转让牲畜,不需要正式文件。或者通过调整土地边界,把同一牧场划成”合法”和”非法”两个片区,用合法身份洗白非法牧场的牛。
没有DNA检测,没有芯片追踪。谁能证明这头牛昨天还在非法牧场吃草?
巴西法规要求牲畜转运要有运输许可证,但这些数据不公开。不公开就意味着外界无法监督。数据掌握在行业内部,而行业内部的人就是这个游戏的参与者。
JBS、玛弗里格、美丽华这三家巨头企业掌控了屠宰场和加工厂,通过下级供应商采购牛。JBS年营业额超过500亿美元,在巴西有上百个屠宰场。这种体量让它在产业链里有绝对话语权。
这些大公司多年来一直说,它们只从合法牧场采购,对上游问题概不负责。但”巴西报道者”这个环保组织花了20年,用事实证明这套说辞站不住脚。
他们结合卫星数据、环境罚款记录、溯源信息定位涉事牧场,追踪整条供应链。从牧场到超市货架,每一环都查。最后发现,英国森宝利、荷兰Albert Heijin超市里卖的普通牛肉罐头,就来自非法毁林牧场。
2020年,巴西出口牛肉中有54%声称遵守零毁林承诺,比2016年的29%提高了。听起来是进步,但另一个数字更关键——巴西政府2009年颁布的《行为调整条款》,实际只覆盖了2020年出口总量的14%。
14%。剩下86%的出口牛肉根本不在约束范围内。
更荒谬的是,这个条款只适用于屠宰场直接购买的成年牛,不包括上游饲养的小牛。而”洗牛”恰恰发生在小牛阶段。
这让监管变成了笑话。就像规定超市不能卖来路不明的商品,但只检查商品到超市这最后一步,至于之前转了几手、从哪来的,一概不管。
监管失效的后果不止环境破坏。绿色和平的报告显示,从非法毁林牧场采购的不只有牛肉,还涉及侵占原住民家园、奴役劳工。
奴役劳工听起来很远,但在巴西偏远牧场真实存在。工人被困在远离城镇的地方,拿微薄工资,有时候根本拿不到,因为牧场主说要先抵消食宿费。没交通工具,没通讯设施,想离开都难。
亚马逊雨林里的原住民部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百年,但没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产权证明。牧场主看中某片土地,收买、威胁、直接动手都有。这些土地建起的牧场产出的牛肉,最终出现在全球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