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职员工近千名。2016年11月2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信技术,股票代码:300565,总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新能源一路科信科技大厦。
公司以“让连接更自由”为使命,专注于ICT领域,聚焦5G、IoT、IDC技术,积极开展相关基础设施、行业应用的研究及投资布局,已经形成通信网络能源解决方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光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等产品体系。
基于质量、成本、效率、柔性、敏捷和集成,公司正致力于打造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及科信特色的卓越供应链。2019年,公司在广东惠阳建立了集科研、产品体验与展示、生产交付和全球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通信网络能源全产业链智能化产业园;通过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协同战略伙伴,公司已充分具备从产品到交付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力。
研发是科信技术不断发展的源泉,公司长期保持较高比例的研发投入。2018年,公司成立技术研究院,汇聚电池、电芯、电源、数据中心、5G基础设施、热力分析等多个领域超160人的研发团队,并设有多个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实验设备包括空调焓差实验、锂电池充放电、步入式温箱等100余种,助力未来能源的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公司拥有专利2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0项,并作为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会员,主导或参与了6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其中47项已印刷发行。
公司拥有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客户群体覆盖全球主流运营商及ICT设备商。公司省级营销和服务中心已覆盖全国32个省市,充分具备分级营销和快速响应能力;此外,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与全球多家知名ICT设备商达成合作,业务涉足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多个地区;随着科信技术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公司未来将重点布局集销售、制造、物流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营销网络。
公司始终聚焦信息与通信领域,以成为“全球卓越的信息网络设备、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的提供商”为蓝图,汇聚顶尖技术和人才,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快捷、绿色环保的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在发展同时,公司不忘履行社会责任,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致力于成为客户信赖、员工成长、股东满意、伙伴共赢、社会尊重的国际化企业。
以下重点从营收增长角度出发,并结合股东结构、创始人及管理团队、技术实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下是我的综合判断:
近期业绩表现:
2025年中报显示营收显著增长:公司营业总收入为3.04亿元,同比增长51.08%;第二季度营收1.61亿元,同比增长22.43%。增长主要源于销售订单增加。
亏损收窄:归母净利润为-4313万元,虽仍亏损,但同比上升52.27%(即亏损幅度减少)。毛利率提升至20.76%(同比增59.97%),净利率-14.83%(同比增68.22%),表明盈利能力改善。
历史波动性:近三期半年报(2023-2025)显示净利润波动较大(-6804万元、-9386万元、-4506万元),营收增长不稳定(2023年H1同比-34.43%,2024年H1同比-31.18%,2025年H1才恢复正增长)。
增长驱动因素:
产品多元化:公司主营网络能源产品(电池系统、电源系统等),包括无线网络能源、数据中心、固定传输设备。近年推出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等新产品,通过欧美认证,可能开拓新市场。
市场策略:坚持国内与国际市场双轨发展,2025年订单增加带动营收回暖。
风险点:
财务压力:经营现金流为-2923万元(虽同比改善75.49%),资产负债率60.68%,短期债务占总债务73.01%,现金覆盖流动负债比例仅34.55%,偿债压力大。
应收账款问题:应收票据增速(202.88%)远高于营收增速(51.08%),可能存在回款风险。
可持续性:营收增长依赖短期订单,且行业竞争激烈(通信设备行业),需观察能否持续。
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陈登志持有公司11.60%股份,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兼法人代表,是公司核心决策者。
创始人背景:陈登志生于1973年,硕士学历,有多年通信行业经验(曾就职于日海通讯等企业),2002年加入科信,2012年起领导公司上市。这表明他对行业有深度理解,且领导团队稳定。
管理团队:高管包括苗新民、吴洪立等董事,但公开信息有限。团队整体经验偏重通信行业,但缺乏跨界或国际化背景的详细介绍。
股权结构:陈登志持股比例较低(11.60%),可能影响控制力与利益对齐。2024年定向增发融资5.24亿元(投资方包括瑞银集团、财通基金等),表明机构投资者有一定信心。
评价:创始人经验丰富,但持股比例不高,且公司历史业绩波动(上市8年亏损5次),营销效率提高明显(例如销售费用增速0.44%远低于营收增速51.08%,公司用较低的营销费用实现了较高的营收增长),后续观察是否增加营销费用实现营收的继续扩张。
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7675.43万元,占营收比例13.78%,较高占比显示公司重视研。公司声称动态调整研发投入,聚焦电源和电池技术。
专利与产品:拥有500多项专利(围绕电源、电池技术),产品如一体化机柜、磷酸铁锂电池、家储高压一体机等通过欧美认证,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
技术优势:在通信网络物理连接设备、储能解决方案领域有积累,但行业技术更新快,需持续创新以维持优势。
这是科信技术的立身之本。公司专注于为5G基站、数据中心等场景提供完整的网络能源解决方案和“一站式”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其客户不仅包含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铁塔,还通过多年海外布局成为诺基亚、爱立信的全球供应商。
🔋 储能概念的“冷思考”
前两年,储能是科信技术备受关注的“第二增长曲线”。公司也确实通过设立磷酸铁锂电池产线,推出了电池备电和工商业储能产品,其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也在国内外市场拓展。
然而,储能业务目前实际是拖累公司业绩的原因之一。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06亿元,部分原因即来自储能板块的亏损。鉴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压力,公司已调整了储能业务策略。
🌐 数字化与智能化概念
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改造 (最新动向):这是科信技术最新的战略重点。公司已将原计划用于储能项目的3.66亿元募集资金变更投入“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此举既顺应了“双碳”政策,又能发挥其在机房能源领域的传统优势。全球数据中心节能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20.3%,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同样具备液冷服务器的技术,运用前景广阔。
边缘计算与5G应用:科信技术提供“5G+MEC”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其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产品包括一体智能柜、单排智能柜、边缘计算智能运维等,适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这符合5G技术向垂直行业渗透的趋势。
物联网与智慧灯杆:公司通过智慧灯杆等产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并提供通信设施的物联网化产品和管理系统。这类业务受智慧城市政策推动。
正面因素:
短期增长动能:2025年营收增速超50%,亏损收窄,新产品(储能)可能打开增长空间。
技术基础:高研发投入和专利储备为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撑。
行业趋势:通信和储能市场增长(如磷酸铁锂电池需求上升),公司有望受益。
主要风险:
盈利不确定性:历史上多次亏损,2025年仍亏损,净利率负值(-14.83%)。ROIC(投资回报率)上市以来中位数仅3.72%,2023年低至-15.55%。
财务健康度差:现金流为负、高负债、短期债务压力大,可能制约扩张能力。
营收可持续性:增长依赖订单波动,应收账款增速高,存在回款风险。
竞争环境:通信设备行业竞争激烈,巨头林立,科信技术规模较小(员工829人),抗风险能力弱。
10倍股潜力判断:
可能性居中:10倍股通常需营收和利润持续高增长(年复合增长率25%+)。科信技术当前营收基数低(2025年H1仅3.04亿元),便于高增速趋势的实现。
关键假设:若公司能彻底扭亏为盈、储能业务放量(如营收年增50%+),且解决现金流问题,。
建议关注点:跟踪后续季度营收增速、盈利能力(是否转正)、债务改善情况以及储能订单落地。
科信技术短期营收增长亮眼,技术研发有一定基础,但财务风险高、盈利历史差,成长为10倍股的可能性居中,较低的市值,持续的营收增长,能够带来估值的持续提升。
相关政策利好: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9月联合印发,旨在通过系统性部署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能源绿色转型。其核心目标为:到2027年实现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并构建多元互补的储能技术体系。政策背景源于“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亟需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平衡电力系统稳定性与清洁能源占比提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