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转自“复利岛”原创文章)
自从2020年开始关注凯赛生物以来,已经快5年时间了,现在的情况和2020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总结一下这几年的观察和研究,梳理一下思路,供复利岛上的朋友们参考。
凯赛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生物制造技术,以基因编辑微生物技术规模化生产生物基材料,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内处于全球领先的龙头地位,
核心产品主要是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全球市占率超80%)及生物基聚酰胺(如PA56等)。凯赛生物实现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不管是材料来源,生产工艺,还是产品性能,环境保护,都比传统的化学法具有巨大的优势,从长远来看,可以完全替代化学法长链二元酸、聚酰胺等产品。
所以,2020年8月凯赛生物刚刚上市的时候,市场上就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凯赛生物一系列颠覆性的突破技术,不但可以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替代传统的化学法长链二元酸,而且可以用生物基聚酰胺(尼龙)替代传统的聚酰胺产品(尼龙),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未来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为了搞清楚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聚酰胺到底有什么实际优势,是不是真的可以替代传统的化学法长链二元酸和聚酰胺产品,我特意请教了几位化工方面的专家朋友,但回复是不了解这种新技术和新产品。
虽然专家朋友没有帮上忙,但根据我过去对塑料、涂层、压敏胶等材料的研究和工厂在实际生产中积累的经验,知道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在实际应用中一定会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实验室的数据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实际使用,经过完整的使用周期之后,证实没有问题,才能逐渐加大用量,最后才能真的替代传统技术和产品。为什么呢?因为,市场上的传统产品已经大规模使用了几十年,技术和产品都非常成熟,能遇到的问题都已经遇到过了,非常安全,不会再出现什么大的意外风险。而新技术新产品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实际使用进行验证,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来,售后出现任何问题都会是新问题,有些甚至是至命无解的问题,如果大规模使用,那隐藏的风险将会非常巨大!一旦出现售后问题,不但会影响产品声誉,甚至遭到巨额索赔,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使用新技术新产品,那设备,工艺,参数等等都需要更新或调整,不但会干扰正常的生产,而且也会增加成本。所以,如果没有特别巨大的价格优势和性能优势,用量大的客户一般是不太愿意改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就算愿意尝试,也必然是局部小量试用,在经历若干个完整使用周期之后,证实已经没有隐藏的问题,暴露出的问题都已经完全解决,才敢逐步替代传统产品。
基于上述判断,我认为凯赛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及生物基聚酰胺等产品,很难在中短期内完全替代传统的化学法产品。
从2021年至2024年的经营情况来看,我2020年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
我们来看看实际经营情况吧:
2021年:
长链二元酸销售6.147万吨,毛利42.33%
生物基聚酰胺销售0.738万吨,毛利3.42%(注:这只是下半年的销量,按照2022年报数据推算,2021年全年,聚酰胺的销量应该为14256.43吨)
2022年:
长链二元酸销售5.87万吨,毛利率40.69%
生物基聚酰胺销售1.1035万吨,毛利率-7.34%
2023年:
长链二元酸销售6万吨,毛利率37.86%
生物基聚酰胺销售0.7577万吨,毛利率-17.99%
2024年:
长链二元酸销售9.089万吨,毛利率39.94%
生物基聚酰胺销售0.774万吨,毛利率-15.84%
从上述经营数据可以看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已经是很成熟的产品,确实正在逐步替代传统化学法的长链二元酸产品。2024年全球对长链二元酸的需求量约为18万吨,凯赛生物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销量就已经高达9.089万吨,占比约50%,虽然还有一些替代空间,但替代空间已经不是很大。长期来看,主要靠行业的增长了。
但是,生物基聚酰胺的销量就完全不符合预期了。
自从凯赛(乌苏)年产 10 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于 2021 年上半年投产之后,投产的第一年销售了约1.4万吨,第二年就只销售了1.1万吨,第三年的销售下滑到0.75万吨,2024年也只销售了0.77万吨。这种现象说明一开始有很多客户(300多家)对这种生物基聚酰胺新产品愿意试用,平均每家试用了约48吨左右,但直到2024年,客户都还是处于少量试用的过程中,而且试用的量越来越少。这说明生物基新产品并没有为客户带来明显的实际利益,推广普及的难度比预期的高很多。乌苏的生物基聚酰胺产能是10万吨/年,配套的生物基戊二胺产能是5万吨/年,产能利用率只有7.7%左右。这就是毛利率是-15%的原因,利润都被设备折旧吃掉了。
乌苏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的项目投产之后,在产能利用率只有7.7%的情况下,凯赛又在山西太原建设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及配套项目,预估各项配套投资的总金额将高达126.4亿元左右。说明凯赛生物的重点发展方向是生物基聚酰胺。
聚酰胺俗称“尼龙”,是非常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全球生产规模近千万吨,市场空间数千亿水平。如果生物基聚酰胺真的能替代传统的化学法聚酰胺,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惊人。
但是,从2021年凯赛乌苏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投产以来,每年的销量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说明推广的难度非常大。
如果凯赛乌苏年产10万吨的产能都消化不了,那太原年产90万吨的产能又怎么消化呢?
所以,凯赛生物于2023年引入了招商局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招商局集团不仅仅通过上海曜修为凯赛生物提供了59亿的资金支持,而且与凯赛生物合作成立了“招商凯赛(合肥)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直接用生物基聚酰胺来生产复合材料。
凯赛生物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开发生物基聚酰胺的下游产品,是一种非常宏大的战略布局,通过招商局集团的实际应用,为生物基聚酰胺的广泛推广,替代传统聚酰胺产品,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不过,招商局集团对生物基聚酰胺的应用主要局限在建筑,交通,海运等方面,而生物基聚酰胺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纺织,电子,工程机械,新能源等等,这些行业与招商局集团的应用场景差异很大,示范的效果如何,能有多大的带头带动作用,目前还不好判断,只能继续观察。
最后,从财务数据来看,凯赛上市以来的R0E都低于7%,分红收益也不高,固定资产加在建工程总额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高达51.78%(2024年),虽然招商局集团的资金到位后,2025年一季度的现金增加到108亿,总资产增加到246.9亿,占比仍然高达40%左右,仍然属于重资产企业。
综上,虽然我很看好凯赛用生物法替代传统化学法的长期前景,而且已经跟踪研究了近5年的时间,但对生物基聚酰胺的推广应用还是比较谨慎。特别是太原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的配套项目,未来高达126.4亿的投资,如果销量不能快速提升,那项目投产后就要将投资转为固定资产,每年将产生巨额的折旧摊销费用,那对业绩的冲击将会非常巨大。因此,虽然已经跟踪研究了5年时间,但符合我要求的投资机会还是没有到来,要等合肥的复合材料项目投产,招商局集团真的可以实现1-8-20的销量承诺,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投资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记录和分享研究成果,绝不是投资建议!如果有人据此投资,盈亏自负,完全与本人无关!
祝大家好运!
文m华
2025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