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彩虹(SZ002389)$ 星链要掀翻电信行业?运营商真得失眠了?
最近SpaceX总裁格温·肖特威尔在巴黎航天会议上的发言,直接把星链的野心摆上了台面——这哪是要做卫星互联网,分明是要改写全球通信的游戏规则。要是我是Verizon、AT&T这些电信巨头,恐怕真得夜夜难眠。今天就跟大家拆解下,星链的“杀招”到底有多狠,以及它离颠覆行业还有多远。
一、星链的“颠覆性杀招”:不做手机,却要通杀所有手机
科技圈传了好几年特斯拉要出手机,大家都以为是要对标苹果、三星,顺便给电信运营商来一下。结果马斯克玩得更大:根本不做自有手机,而是要让iPhone、三星、谷歌Pixel这些主流手机,全都能直接连星链卫星。
这背后是两步关键棋:
1. 硬科技铺路:SpaceX正和芯片厂商合作,研发能嵌进手机的微型芯片,专门对接2026年底到2027年发射的新一代星链卫星——这些卫星是纯为手机通信设计的,跟现在天上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截至2025年9月,星链已发射超过9400颗卫星,其中在轨服务的卫星超过7000颗,占全球活跃卫星总量的70%以上,使星链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低地球轨道卫星群。
2. 频谱自由身:花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AWS-4和H频段频谱,直接拿到了专属通信频段,不用再看电信运营商的脸色要资源,甚至能让蜂窝通信能力提升超100倍。这一收购不仅解决了星链直连手机的频谱瓶颈,还为其构建独立于传统运营商的全球通信网络奠定了基础。
更狠的是它的“拥抱与消灭”策略:先跟手机厂商合作装芯片,用户不用换手机就能用星链;再跟电信运营商谈合作,话术直白得像“要么分你一杯羹,要么我们自己干”。天上那8371颗在轨星链卫星(截至2025年9月),就是它谈判的“核武器”。
二、运营商慌在哪?痛点被精准狙击
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日子早被用户吐槽够了:Verizon、AT&T服务口碑拉胯,T-Mobile也只是“矬子里拔将军”,大家用着全靠“没得选”。而星链直接瞄准了这些死穴:
• 覆盖无死角:偏远山区、森林、跨洋航班这些地面基站触达不了的地方,星链都能补上。2025年测试显示,星链下载速度超过150Mbps,部分用户峰值速度可达200Mbps以上,支持4K视频流和在线游戏等高带宽应用。
• 打破漫游壁垒:以后从中国飞美国,不用换SIM卡、不用掏高额漫游费,星链直接全球通。2025年初,语音通话与数据传输功能进入多国联合测试阶段,视频通话技术已完成验证,计划在2025年内全面商用。实测显示,在无地面信号的盲区,Pixel10手机可通过星链实现WhatsApp视频通话,但画质较低(144p-240p)且存在卡顿。
• 政策加持铺路:美国FCC已经给星链开了绿灯,允许它用更高功率提供服务,这意味着语音、视频通话这些核心功能很快就能落地,不再局限于短信。
三、现在还不是“噩梦”:星链的3个现实坎
虽说野心够大,但星链离真正颠覆行业还有段距离,至少现在电信运营商还能喘口气:
1. 技术难题没解决:星链现在的迷你接收器得有iPad那么大,还得对准卫星才能用;而手机天线就那么一圈,要连几百公里外的卫星,还得应对各种握持姿势,信号稳定性根本没法保证,厚实建筑里甚至可能没信号。实测显示,在密集建筑区,星链信号丢失率达63%。
2. 服务初期有局限:短期内最多先提供短信这类低速服务,想流畅刷视频还得等技术迭代,初期更像是传统电信的“备用方案”,而非替代品。例如,星链与T-Mobile合作的服务在2025年9月实测中,X平台直播平均1分钟后即崩溃。
3. 成本与价格关难过:星链设备和服务成本不低,在印度这样的低价市场,它3000卢比的月费远高于用户习惯,要是定价下不来,根本没法抢主流市场。相比之下,中国“鸿雁3号”卫星的直连服务资费仅为星链的1/5。
更别提传统运营商还有成熟的地面基建、亿级用户资源和政府合作网络,这些都不是星链短期内能追上的。
四、长远埋雷:星链的“终极野心”
星链的套路是“先合作后取代”:初期可能跟运营商分成,比如你每月50元话费里抽5元给它;等2030年卫星和芯片迭代到三四代,技术成熟了,大概率就把中间商直接踢出局,自己当全球电信巨头。
更值得关注的是,马斯克已经明确说了,星链大概率会IPO,但得等三四年后收入稳定了再说。一旦这家被低估的公司上市,手握可回收火箭(猎鹰九、星舰)的低成本发射优势,相当于把“基站”建在天上的成本压到最低,传统运营商靠地面基站吃饭的逻辑,真可能被彻底颠覆。第三代星链卫星(V3)将提供每秒超过1TB的下行链路容量和超过200Gbps的上行链路容量,网络延迟低于20毫秒,这一性能提升将进一步压缩传统运营商的生存空间。
总结:是威胁更是变局
现在说星链是“电信运营商的噩梦”还早,但它绝对是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太狠了:既然能低成本把卫星送上天,为啥还要在地面建基站?这种跨行业的降维打击,才是最让传统巨头坐立难安的。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魔幻的场景:手机不用插SIM卡也能全球联网,偏远地区信号比城市还稳。而这场变革的起点,就是现在星链铺下的每一颗卫星、每一块芯片。
利好中国哪些上市公司?
从技术路径和产业生态来看,SpaceX星链计划对中国通信产业链的影响呈现“倒逼技术升级”与“催生本土替代”的双重逻辑。虽然中美在地缘政治和技术标准上存在壁垒,但以下几类中国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参与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或技术对标获得发展机遇:
一、卫星制造与发射产业链
1. 卫星平台与载荷供应商
◦ 中国卫星(600118):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核心卫星研制企业,承担GW星座和G60星链的卫星平台研发与制造,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5.36%。
◦ 航天电子(600879):提供卫星测控通信设备及星载计算机,其火箭配套业务受益于发射频率提升。
◦ 上海瀚讯(300762):G60星链通信载荷的独家供应商,单颗卫星载荷价值300万-600万元,占整星成本25%-33%,2024年交付198颗载荷,贡献收入近6亿元。2025年4月,公司再次中标上海垣信“一体化信关站系统采购项目”,含税总价249.7万元/套。
2. 火箭发射与回收技术
◦ 航天彩虹(600768):通过子公司参与火箭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降低发射成本。
◦ 中国卫星(600118):参股的航天驭星提供卫星测控服务,间接受益于发射市场扩容。
二、地面设备与终端制造
1. 卫星通信终端厂商
◦ 海格通信(002465):天通卫星终端主流供应商,已推出支持手机直连的卫星通信模组,适配无人机和eVTOL飞行器。
◦ 华力创通(300045):北斗短报文芯片已集成至华为Mate系列手机,未来有望拓展低轨卫星通信功能,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48.17%。
◦ 通宇通讯(002792):卫星通信地面站设备覆盖“星—地—端”全场景,2024年相关业务收入突破4000万元,预计未来三年高速增长。
2. 相控阵天线与射频组件
◦ 盛路通信(002446):布局毫米波天线研发,卫星通信终端天线产品支持多频段通信。
◦ 信维通信(300136):LDS天线技术适用于手机内置卫星通信模块。
◦ 航天电器(002025):射频连接器和继电器是卫星载荷与地面设备的核心部件,深度参与国内卫星互联网工程。
三、网络运营与应用服务
1. 卫星互联网运营商
◦ 中国卫通(601698):国内唯一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商,启动低轨卫星星座规划,联合航空公司推出航空卫星互联网流量套餐,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6.82亿元。
◦ 上海垣信(未上市):“千帆星座”在轨卫星达90颗,与巴西、马来西亚等国运营商合作建设地面接收站,探索海外市场拓展。
2. 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 四维图新(002405):高精度地图与卫星通信结合,支持自动驾驶车辆在偏远地区的实时数据传输。
◦ 超图软件(300036):GIS平台为卫星网络规划和应急通信提供空间分析支持。
◦ 振芯科技(300101):北斗/GPS兼容接收机在海洋渔业、森林防火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未来可集成低轨卫星通信功能。
四、技术对标与政策红利
1. 国产替代加速
◦ 国盾量子(688027):量子通信技术提升卫星网络抗干扰能力。
◦ 中科曙光(603019):高性能计算机为卫星数据处理提供算力支撑。
◦ 政策支持:工信部《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推动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商用化。
2. 低空经济与应急通信
◦ 中信海直(000099):直升机搭载卫星通信设备,为海上风电、海洋科考提供通信保障。
◦ 海能达(002583):卫星电话在地震、台风等灾害中承担应急指挥任务。
◦ 亿航智能(EH216-S):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计划集成卫星通信模块,实现跨区域飞行实时监控。
五、风险与挑战
1. 技术代差与成本压力:星链的星间激光链路、Ka/Ku频段通信等核心技术仍领先国内,国内企业需在芯片集成度、功耗控制等方面突破。
2. 频谱资源与轨道竞争:低轨卫星轨道资源按“先到先得”分配,星链已抢占近半可用轨道,国内需加速组网以避免资源挤压。截至2025年9月,星链已部署8371颗卫星,而中国GW星座仅完成7次组网发射,在轨卫星数量仍有较大差距。
3. 地缘政治与国际合作:星链的全球布局与中国“一带一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潜在竞争,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较弱。
总结
星链计划对中国通信行业的影响并非单向冲击,而是通过技术外溢和政策驱动,催生本土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的重构。短期来看,具备卫星制造、地面设备研发和行业应用能力的上市公司(如中国卫通、海格通信、通宇通讯)将受益于国内组网加速;中长期需关注低轨卫星通信芯片、星间链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低空经济、应急通信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投资者需警惕技术迭代风险和国际竞争压力,优先选择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政策支持的龙头企业。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分享粉丝朋友阅读,不做任何股票买卖推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