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这一会议被认为是吹响了供给侧改革2.0版的号角。市场立刻对这一信息做出了反应。7月2日,钢铁、煤炭等行业受到反“内卷”政策的利好影响而上涨,成为涨幅领先的板块。
好几个粉丝希望我能讲讲供给侧改革2.0对银行业的影响。那么我就班门弄斧一下,由于现在缺乏数据,我们就先做个定性分析。
供给侧改革1.0版是在2015年11月提出,主要针对钢铁,煤炭,水泥等国有企业占比较大,产能过剩的企业。在2016年开始落地执行,与之配套的是上述行业的资金供给收紧,落后产能退出,行业集中度上升。随着供给侧1.0的执行,价格因素开始稳定向上,行业龙头的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向好。反映到股票市场上是受影响的行业出现大量兼并重组题材,行业龙头基本面向好,接着热度向所有行业的龙头扩散。这也是2017年白马股行情的重要基石。
供给侧改革2.0其实早在2019年就有人呼吁。但是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供给侧改革2.0被搁置了。随着疫情冲击,房地产泡沫破灭和关税战暂缓,供给侧改革2.0终于被提上日程。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披露的新闻是怎么说的:
“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很多人一看到供给侧改革,直接就去炒钢铁,煤炭,水泥等强周期板块。个人认为这有点刻舟求剑了。上一轮钢铁、煤炭、水泥等强周期股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利好走出了牛市,那是因为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针对这些国有企业占大头的行业搞改革。
但是,经过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之后,这些行业的产能并没有出现显著过剩。所以,供给侧改革2.0针对的应该是最近几年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光伏,新能源车,电池,低端制造等等。同时,特别强调了将供给侧改革2.0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这就意味着供给侧改革2.0带有一定的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
供给侧改革2.0执行后会给银行带来哪些影响呢?
1,CPI回升,名义GDP增速走高
供给侧改革第1个作用就是调整供需平衡,带动物价指数企稳回升。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经济的实际GDP和名义在最近30年的变化趋势,如下图1所示:
图1
在图1中,我们看到褐色线代表的是名义GDP,蓝色线代表的是实际GDP。蓝色线和褐色线之间的裂口代表的是物价指数。褐色线在蓝色线上方代表的是通胀,蓝色线在褐色线上方代表的是通缩。
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出现蓝线高于或等于褐色线的总共有4个时段,分别是98年到2000年,2008年到2010年,2015年到2016年和2023年至今。其中第1个红框代表的就是供给侧改革1.0实施的那段时间。第2个红框代表供给侧改革1.0实施,名义GDP增速被快速拉升。名义GDP增速通常就代表整体经济的繁荣复苏程度。名义gdp增速快速拉升就代表企业的利润空间有所扩大,经营效能有所提高。对应的银行的经营环境也会有所改善。
2,流动性逐渐回收,银行间利率上升
随着名义GDP增速的提升,通胀就会随之抬头,对应的货币政策就将会从宽松转向中性甚至收紧。另外根据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供给侧改革期间对应行业的信贷投放必然受到压缩。
从2020年疫情开始到今年,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三轮比较明显的放水过程。第1轮是2020年3月到2020年7月,第2轮是2022年1月到2022年9月,第3轮是2024年1月到现在。这一点可以从同业存单利率的变化看出来。2020年5月,2022年9月和2025年6月同业存单的利率都到了2%以下。
个人预判最早今年四季度,最晚明年年中,为了配合供给侧改革2.0,央行会实质性回收过多的流动性。这之后银行间的利率会开始回升。
3,对公贷款风险暴露
从疫情以来,为了保民生保就业。金融监管当局对于银行的信贷投放要求一直是少抽贷、少断贷,对于普惠贷款更是应贷尽贷。这一政策在特殊时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民生的作用。很多中小公司依靠银行的信贷资源,撑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也看到银行业的对公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但是,这真的代表对公贷款没有风险吗?我认为对公贷款的风险只是被流动性泛滥和监管要求的应贷尽贷掩盖了。
过度宽松的银根催生了产能的重复建设,例如:新能源车,光伏等等。供给侧改革2.0要有序出清过剩产能势必会收紧流动性。出清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必然意味着有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会破产。过去几年被掩盖的对公贷款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到那时候各家银行的风控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检验。
4,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区域银行走势不乐观
供给侧改革2.0和上一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一次是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展开的。我们都知道,很多行业的细分龙头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但是这些公司在其他地域扩展业务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很多都是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当地企业。
此次建立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清退地方落后产能是重要的方向之一。但是,这些产能可能是当地区域银行的重要客户,甚至是大客户。这些公司被产能出清就意味着区域性银行的部分对公信贷会出现风险。
产能出清后,市场份额让给龙头行业,而这些龙头行业通常会和国有大行或全国性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它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多数不需要地方区域银行去满足。所以,可以预见随着供给侧2.0的推进,区域性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区域性银行将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最后总结一下,供给侧改革2.0可以参考2016年供给侧改革1.0的经验。流动性收紧,不良爆发,具有负债优势和风控严格的银行可能会走出超越行业板块的行情。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招商银行(SH600036)$
P.S. 下周一到周三外出旅游停更3天,请诸位粉丝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