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做饭就听见手机的群消息一直响。打开QQ群一看好几个人@我,问我如何解读消费贷贴息。我说等我晚上写专栏解读。
开始解读前我们首先看一下消息来源,多家官方媒体报道:
国常会2025年7月31日召开,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央视新闻)
这个消息对于银行业基本面属于重大利好。但是由于具体的贴息细则还没有公布,所以我们很难做精确的定量分析。今天的专栏文章以定性分析为主。
保净息差得到高层认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个人消费贷,还是个人经营贷的贴息,最重要的利好并非是实际能给银行增加多少利息收入,而在于高层认可银行净息差不能继续下滑的态度。在年初各家银行开门红消费贷价格战的时候,央行及时出手叫停了消费贷的利率价格战,并规定不得再发放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这说明银行体系想要正常运行必须要保证一定的净息差水平。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矛盾。今年,个人消费贷、经营贷的需求迟迟无法涌现。按照市场规律当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应该下降,即贷款利率应该下降。但是银行又无法承受利率下降带来的净息差下滑。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5月份的存款利率下调,和昨天公布的消费贷、经营贷贴息都属于这类方法。前者属于居民买单,后者属于国家买单。
近期连续2次监管出台保息差的相关政策,这基本上宣告了持续3年的减费让利运动将要结束。银行的净息差有望在本年探底回升。
贴息不会改变消费贷领域的格局
虽然目前还没有给出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贴息的任何细则。但是,根据过去针对设备更新和支持三农等贴息政策的经验,最终执行大概率通过央行的再贴息实现。这样,政策对于各类银行的影响基本相同,不会出现有的银行能申请到贴息,有的银行申请不到贴息的情况。
在大家都可以得到相同贴息支持的情况下,最终竞争比拼的依然是银行的负债成本和客群触达效率。所以,贴息本身不可能改变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领域的竞争格局。
贴息不可能全部变成银行的营收
可能有些银粉想当然的认为贴息相当于直接补贴给银行,会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带来很大的增益。我只能说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国家出台贴息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刺激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的发放,而不是直接给银行发钱。
在贴息政策明确后,我相信央行会放宽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的贷款利率下限。这就意味着贴息大部分会惠及个人消费者和个人经营者。当然,银行的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的利差也能略有扩张。
能够刺激消费和经济复苏
此次贴息政策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我们假设最终的补贴政策是央行贴息1%。那么央行每支付100亿贴息,就能拉动1万亿的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相当于起到了100倍杠杆的效力。反观消费补贴20%,同样花100亿只能拉动500亿的消费。
定量分析
由于最终的贴息政策还没有落地,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一定的假设来进行定量分析的尝试。我们假设贴息政策评估银行增益的时候,不考虑对银行带来的信贷增量。仅仅是让银行的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增加0.2%的利差空间。我针对14家银行进行分析,包括五大国有行:工农中建交;五家股份制银行:招商、浦发、民生、兴业、平安;四家城商行:宁波、江苏、南京和杭州。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实话说,表1的数据做出来我自己也是吃了一惊,因为这并不符合我的预期。我相信很多读者在听到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贴息的政策利好时,第一反应是利好零售银行,比如:零售之王招行,大行里的建行。但是,实际数据无论建行还是招行,收益都不是最大的。
在表一中我们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占整个贷款的总比例;另一个是对税前利润增厚的比例。我们本着分类比较的原则,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中每一类选出最好和最差的指标。表现好的用绿色标记,表现差的用红色标记。
在五家国有大行中表现最好的是农业银行。它的两类贷款占比为11.93%,最差的是建设银行占比6%。税前利润增厚比例也是趋同的。
在五家股份制银行中,两类贷款占比最高的是平安银行高达29.82%,占比最低的是兴业银行只有9.29%。大家可能会很奇怪,为何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两类贷款占比不是最高的?最开始我也有类似的疑问,但是后来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招行的零售贷款中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占比较高。虽然从绝对金额上招行的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都很高,但是占贷款的比例只能算比较高的。
如果说占比数据还能够理解,那么到了税前利润增厚这一部分,居然是民生银行拿下头筹。我认为合理的解释是,民生银行的税前利润占总营收的比例太低,大量的营收被信用减值和管理费消耗了。虽然民生银行的两类贷款利差增厚的利息收入是14.68亿,并不是最高的,但是由于民生银行的税前利润太低,所以增益比例反而是最高的。
城商行里表现最佳的是宁波银行。而且宁波银行的两类贷款占比也是所有十四家银行中最高的。
通过上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此次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贴息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复苏、消费的增长,有利于银行净息差的触底回升,对整个银行业的基本面构成利好,特别是那些两类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增益更明显。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招商银行(SH600036)$ $宁波银行(SZ002142)$ $民生银行(SH6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