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红尘隔断
 · 北京  

$久盛电气(SZ301082)$ $永鼎股份(SH600105)$ 久盛电气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参与呈现技术合作先行、应用场景有限的特点,其核心竞争力仍集中于特种电缆的陆地应用,但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在核聚变装置的特定环节已形成初步技术积累。以下结合最新公开信息,从技术路径、项目参与、市场定位及未来潜力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路径:低温超导电缆为核心,高温技术尚处追赶阶段
(一)低温超导电缆的工程化应用
久盛电气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于低温超导(LTS)电缆,其产品已应用于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具体表现为:
1. EAST装置:为其提供低温超导馈线系统(CICC电缆),承担等离子体磁约束的关键电流传输任务。该系统在1.17亿度高温环境下实现稳定运行,验证了电缆的耐极端条件能力。
2. ITER项目:通过中标ITER组织的采购合同,提供超导导体和电流引线,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标准。其产品在ITER的磁体系统中用于传输超大电流(>50kA),确保强磁场约束的稳定性。
3. CFETR预研:2023年完成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用超导电缆的样机测试,临界电流密度和机械强度均满足未来商用聚变堆需求,是国内少数能生产此类电缆的企业之一。
(二)高温超导技术的差距与挑战
尽管在低温超导领域取得进展,但久盛电气在高温超导(HTS)电缆研发上仍落后于国际同行:
- 技术短板:高温超导(REBCO涂层导体)电缆的研发进度落后于美国SuperPower和日本Fujikura,尚未实现大规模聚变应用。目前其高温超导产品主要用于陆地电网,未涉及核聚变装置。
- 成本制约:高温超导带材成本较高(约传统铜缆的5-10倍),且工程化应用需突破动态弯曲性能、抗中子辐照等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替代低温超导方案。
二、项目参与:聚焦国内顶尖科研项目,国际合作以配套为主
(一)国内重大装置的配套研发
1. 中国环流三号:深度绑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参与该装置核心部件研发,提供特种电缆用于磁体系统和高温区域信号传输。中国环流三号在2025年3月实现“双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其成功运行验证了久盛电气电缆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2. BEST装置:作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潜在供应商,其低温超导电缆技术可能被应用于该装置的磁约束系统。BEST计划2027年验证能量净增益,2030年实现发电演示。
(二)国际合作的定位与局限
- ITER项目:虽为ITER提供超导导体和电流引线,但核心部件(如超导磁体)仍由欧洲、日本企业主导。久盛电气的角色更多是次级供应商,技术附加值有限。
- 商业化壁垒:国际核聚变项目(如ITER)对供应商资质要求严苛,久盛电气尚未获得核心部件的独立认证,市场份额难以进一步扩大。
三、市场定位:陆地能源配套为主,核聚变业务贡献有限
(一)业务重心与财务表现
1. 营收结构:2024年核聚变相关收入占比不足5%,核心业务仍依赖防火电缆在建筑、石化等领域的订单。同期净利润下滑主要归因于铜材价格上涨,而非核聚变项目投入。
2. 客户结构:主要客户为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合作集中于油田加热、管道伴热等陆地场景。与核聚变相关的订单多来自科研机构(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尚未形成规模化销售。
(二)战略规划与产能布局
- 战略定位:公司在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中明确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防火电缆细分市场,并围绕无机矿物绝缘电缆技术拓展光热发电、熔盐储能等新兴领域。对于核聚变,未提及任何战略规划或技术储备。
- 产能布局:现有生产基地(如杭州总部、浙江海盐基地)均以防火电缆、电力电缆为主,未规划超导电缆专用产线。对比永鼎股份在青岛、南通的海缆基地建设,久盛电气的产能布局与核聚变需求脱节。
四、未来潜力:技术积累奠定基础,商业化仍需政策驱动
(一)技术储备的潜在价值
1. 专利布局:拥有“核电用耐高温耐辐射信号输送电缆”“耐高温耐辐射无机绝缘中空电缆”等发明专利,其技术参数可延伸至核聚变装置的高温区域(如偏滤器、第一壁)。
2. 材料优势:矿物绝缘电缆的防火、耐辐射特性与核聚变装置的严苛环境需求高度契合。例如,其产品在ITER项目中承受中子剂量达10²¹ n/m²,寿命周期达30年,超出国际标准20%。
(二)商业化进程的关键变量
1. 政策支持:若国家“十四五”核聚变专项加速落地,久盛电气可能通过参与CFETR等项目获得订单。例如,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已将超导电缆国产化列为攻关方向。
2. 成本下降:随着高温超导带材量产技术突破,若其成本降至传统电缆的3倍以内,久盛电气的超导电缆有望在核聚变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3. 技术迭代:若磁约束聚变主流技术从托卡马克转向仿星器(如德国W7-X),其电缆的长脉冲运行适应性可能成为竞争优势。
总结:核聚变领域的边缘参与者,技术协同性决定长期价值
久盛电气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角色可概括为技术验证者:其低温超导电缆已通过EAST、ITER等项目的工程验证,但尚未形成商业化能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防火电缆的陆地应用,未来增长将依赖光热发电、核电等新兴领域的拓展。与永鼎股份“海陆联动”的战略不同,久盛电气短期内难以在核聚变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投资者需关注其技术储备向市场转化的进度及国家核聚变专项的落地节奏。若CFETR等项目加速推进,其超导电缆业务可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否则仍将以陆地能源配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