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辉能源(SZ300438)$ $亿纬锂能(SZ300014)$
- 第一点,从市场136号文以后国内强制配属取消,到现在像独立储能转变过程,其实政策层面速度还是非常之快的。因为每个省储能有每个省的特点,所以在地方政府对于新型储能的重视和关注,我觉得还是蛮超预期的。
- 第二点,各个省在落地容量电价,已经落地的就像内蒙、甘肃、河北、新疆、宁夏这些地方,反正按容量补贴或者个别按容量放电量补贴。因为其实刚取消才没,就是取消才没,五月底才取消,这三四个月就已经出台了这么多。预计后面可能全国20多个省市都会出台容量电价的政策。
因为储能的收益来源,独立储能市场的核心还是在于充放电的价差带来的收益。当然也有个别调频调峰,纯靠还是会差一点。所以容量电价的配合就使得独立储能项目的回报率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现在目前来看内蒙出的最好,可能项目的IRR都到20%。目前基本上出IRR熔断电价政策的省市算下来,IRR的回报基本上也在10个点左右或者8-10个点区间。其实核心还是每个省会根据本省的电源结构和用电结构以及电力市场的价格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本省的独立储能产业的发展。
我觉得这个是核心,所以独立储能的商业模式市场化的过程就相当于开始。我觉得这个也类似于像美国、欧洲、海外这些大储爆发的市场一样,它也都是因为新能源的占比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储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提高了。所以政策端有配合,商业模式端也都跑通。
所以整个大储的市场国内就全面爆发,这是基础的背景。除了量的爆发以外,我觉得还想说一点的是质量或者盈利能力和价格。因为过去它是强配,所以就是利用率其实没有那么高或者不高,它是作为光伏电站成本,作为接入电网的成本项来做的,可能有一些是所谓的通过租赁的模式来做。
所以储能项目的电芯和集成的质量和价格,可能价格优先对于价值的关注是不够的。但是觉得独立储能商业模式跑通以后,因为它核心还是通过充放电的价差来获得收益,当然也还有容量补偿的,这个时候容量补偿也要看实际的利用率。
所以我觉得国内的储能项目会从原来的重量开始到重质,会更看重价值,价格战肯定不可能了,会看电芯的品质和能量密度还有循环这些等等,会更真正像国外一样往头部的厂商去集中。
所以行业的增长,我觉得量的增长以外,盈利能力的改善也会带来更大的弹性,量上会好,因为储能商业模式跑通,觉得盈利上也会明显的会更好一些。
从量的角度来说,国内储能需求的预测目前就是1-8月份,新型储能装置大概在76个GWh,同比增长40%,招标有116个GWh,同比增长40%。现在基本上单月的招标都超过了20个GWh,目前预测2025年国内的储能装机应该会在150个GWh以上,同比增长35%。
这个里面就像我前面强调的,150个GWh里面可能1-5月份的储能装置应该占50多个GWh,另外的100个GWh是强配取消以后装的,所以结构上开始明显改善。
对于明年的装机预测,预测是200个GWh左右,同比增长30%。当然增量的来源肯定还是先出容量电价的省份,内蒙今年、明年都会贡献很大的增量。另外像其他的省份已经出的甘肃、河北、宁夏、新疆等等,这些也都会贡献比较好的增量。
另外可能一些后面像山东、浙江、江苏这些地方,觉得陆陆续续应该都会有一个发力。而且这个节奏就是因为刚刚开始市场化,刚开始,我觉得市场爆发的速度是有可能会超预期的,因为它是全国各地开花,每个省都可以出相应的容量补偿电价政策。
另外就是整个新能源的占比提升后,其实对储能的需求的迫切性本来也比较强,所以现在先预测是明年30%的增长,还是有进一步超越的空间。实际上大储也不是一个短期的市场,觉得未来三年看30%以上的复合增速应该都是比较明确的。
当然五年的维度就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增速会有所放缓,所以需求端的增长速度觉得还是非常快的,且有超预期的空间。另外可能还有一点,也看到一些新的模式,就是独立储能项目以外,绿电直连、光伏的政策其实都是对储能比较友好的,所以可能这种绿电直连也会带来一些增量。
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发展对于储能的需求也会有一个比较强的支撑。
先是国内,其实像美国也开始有,可能全球范围内都会有,所以储能的上限现在谈还是非常早的。当然从国内来看,先预测到2030年到350-400个GWh的样子,可能全球维度来看,我觉得整个储能的装机到2030年装机侧应该会往800-1000个GWh走,发货量会更高一些。
总之就是觉得需求端的爆发的速度有可能是已经在超预期,而且应该会持续的超预期。
- 第三个就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装机侧其实核心是两个,一个是储能电芯,另外一个是PCS和系统集成,产能比较快、容易供应紧张的还是储能电芯。因为现在国内的储能需求超预期,在整个大的储能里面国内超预期,美国那边也还不错,海外欧洲中东也都不错。
整体对于储能电芯的出货预测是有所上修的,2025年目前判断是520-550个GWh,会往550个GWh走,明年肯定是往700-800个GWh方向去走。当然在整个电芯的占比里面会从接近30%往30%以上的速度去走。
所以目前储能电芯整个行业的利用率应该是头部早就满产,整个行业能到80%-90%的产能利用率。可能一些二线、三线的储能电芯厂商的产能都已经打满,比较紧张。这种局面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下半年也有可能看节奏。
价格端现在有低价订单的价格已经有所上涨,急单的价格是有所上涨。当然头部客户的价格应该目前还是比较平稳,头部厂商的头部客户价格比较平稳,当然特别低的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修订。
储能电芯今年是314电芯的全面推广,明年应该是58系列和68系列的电芯产能会开始全面的投出来。当然前面的280也还有一部分新品的推出,在电芯层面头部的厂商应该也是才有新的产能。
当然从前面说到的从量到重质的过程中,头部的储能电芯的利用率、在线率、稳定运行的时间明显的会更高一些。所以整体电芯应该会往头部的储能电芯厂商去做进一步的集中。
可能像宁德时代、维力能在国内的储能市场的电芯份额,我们觉得应该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的。根据海外的运行经验,头部厂商的运行的在线天数会比行业高个20%,IRR也会更高一些,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电芯环节总体供不应求,利好头部。
PCS和集成厂商这边,PCS本身也还是头部的厂商的PCS的利用率会更好,转化效率还是有优势的。所以在独立储能的情况下也是往头部厂商会做进一步的集中的。
同时PCS和集成厂商这边也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为储能电站要真正运营起来,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也在涌现。我觉得储能电站的运营跟风光电站运营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风光装好了以后运营其实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储能电站运营本质上是要做电价差,所以交易策略也会很重要,专业性很重要,能做出差异化来。
所以具备整个储能系统运营能力的公司,从前端的拿项目到后端的运营开始介入,在系统设备的销售外,系统集成厂商的商业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从原来只卖设备到开始具备运营的能力,运营就是收运营费用,相当于稳定的赚钱。
头部的集成厂商比如像海博思创,他们在这一块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就做了布局,所以在今年开始就有项目落地,明年会有个大的爆发。按照他们的规划,明年这种类似的从开发到卖设备到运营的新模式的量落地会超过50个GWh,今年年底落地超过20个GWh,明年上半年落地超过30个GWh的项目量。
而且他们项目的识别也很重要,所以对于电网的理解、对于市场的优势使得也能够提前占一些好的项目。这个模式我们觉得对头部的集成厂商来说应该还是个很好的模式,所以估计后面也会有厂商会跟进。
而且储能的这种项目因为运营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还是头部的集成厂商真正有技术实力的才能真正介入进来,市场应该还是会比较有序,盈利能力应该也会保持的比较好。
所以总体来说核心观点大概是这样。从结论来看,我们觉得储能是国内的独立储能的市场化才刚刚开始,因为商业模式刚跑通,各个地方可能都会纷纷效仿,所以国内的超预期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海外市场也在高增长,欧洲也是高增长,新兴市场增长更高。美国那边的需求,我们觉得通胀削减法案下来对储能也还是更加友好的,也还比较不错。所以整体大储的增长高景气是非常明确的。
未来三年,我们觉得整个行业的复合增速在30%-50%的区间,可能像明年也会更高,可能会往40%甚至更高的方向去走的概率都是有的。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增长确实有可能是非线性的,所以整体上我们觉得需求端很好。
同时我们也提到看它更重质,也为有技术能力的公司带来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这种能力像软件能力,包括一些算法,还有对电网的理解等等。所以整体对大储是全面看好的,是继续强推的。首推的几个票就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亿纬锂能、海博思创,其中国内储能弹性最大的是海博思创、鹏辉能源,海外就是亿纬锂能、阳光、宁德、海博,这四个应该都是我们觉得是最核心、最为看好的,市值空间我们觉得还是都还蛮大的。
当然另外可能像阿特斯、比亚迪、中航、欣旺达、派能、尚能等等也都还比较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