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品的顶级赔率:小黄鸭德盈

用户头像
格局了鱼仔
 · 广东  

$小黄鸭德盈(02250)$

研究了那么久的新消费,泡泡玛特名创优品,来一个IP应用的实战:

一、公司业务简述

德盈小黄鸭(B.Duck,其中的字母B来源于Bathing)的历史是2005年创始人许夏林基于1992年的“小鸭漂流事件”创作,随后开始商业化经营,2011年开始对外授权

公司主要是做电子商务和授权,目标是想成为IP全产业链运营公司,聚焦线下文旅、游戏文娱和商品零售三个方向,另外公司在24年报就强调了要出海,不过目前增速一般(目前中国内地占比95%、香港2%、东南亚3%,变化不大)

公司财务很好算:23和24年都是1.2亿的收入,成本0.35个亿(主要是存货)、福利开支0.6亿、推广成本0.15亿,电商销售费用0.1亿,其他杂七杂八有0.35亿,全部成本和费用加起来差不多是1.6亿,23和24年都还亏了0.4亿元

公司人也很少,就180人,设计和销售为主

1.电子商务

主要是电商平台售卖产品的收入,比如天猫、京东唯品会和抖音

2.授权

24年授权商有530家(23年只有455家,22年是406家,21年是385家):

24年开始做零售、周边、盲盒等业务:

3.现在在做的:小黄鸭乐园和小黄鸭漂流

二、我的想象力

1.老IP的时间复利效应天然有品牌

小黄鸭马上接近80年的设计历史,而且有漂流的故事,知名度非常非常广

在大家心中是有联想的,市场教育已经做完了(虽然是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大家想到小黄鸭,一定会想到浴缸里漂着的橡皮小鸭子,可能是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的经历

小黄鸭的知名度还可以提升,因为很可爱,很容易拿来做一些外景:

2.出海容易

欧美人小时候用浴缸洗澡的时候用小鸭子也很频繁(以至于让我之前有一种小黄鸭是舶来品的错觉),所以在欧美的知名度依然很高,更何况还有“小黄鸭漂流”的故事,在芝加哥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趣味性很强

对很多中国的IP来说,出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需要克服文化教育的成本,但小黄鸭是不用的,直接出海去做授权都会很顺畅,所以我认为只要出海的意愿有了+好的本地运营,肯定是能做好的

3.又做名创又做泡泡玛特,中国的三丽鸥

名创的特色是把已经验证为成功的IP拿来设计成日用品

泡泡玛特的特色是在好IP+好产品+破圈效应提供好的情绪价值

德盈小黄鸭可以走三丽鸥的路:后面要继续做小黄鸭IP的衣服、鞋子、3C用品等联名产品,一边做授权一边做产品,授权进一步提供广泛的知名度和销量,自己做产品可以提高溢价,分为功能性、核心利润贡献和高附加值类,聚焦在婴童、潮玩、家居、3C等

最近深圳开了三丽鸥的店,我专门去和名创优品、一些潮玩买手店对比了价格,一个大小接近的hello kitty,三丽鸥卖150元,名创是45元,潮玩店是35元,名创的毛利率大概是40%,那成本就不到30元,对应三丽鸥的hello kitty玩偶毛利率可以到80%

参考三丽鸥的营收结构:15%是乐园、40%是商品、45%是授权

4、问题在于知名度太广,相似产品太多

对德盈来说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品类即品牌】,产品确实不可能垄断(诉讼打不赢),但是心智可以走向垄断

市面上有这样几个小黄鸭:

Lt duck(诞生于1948年,是最早的小黄鸭塑胶玩具,设计师是香港的林亮,后面才有了1992年的小黄鸭漂流事件,2014年重新推广),

不过我感觉形象有点老、而且做的外景都不是很好看

公司运营能力挺差的,比如在上海的这个LT小黄鸭乐园在携程上的评价很差,外观看上去就很廉价劣势,早就不是这个时代的玩法了:

G duck(哈罗小黄鸭,2015年在温州诞生、18年注册商标、19年开始拓展类似鞋子、户外等产品线,也被德盈诉讼)、

Walnut duck(2017年在杭州注册,被德盈起诉,但是被法院驳回,不构成实质相近似),

三、估值和节奏

今天发的25年中报之前预告是还要亏掉1800万,目前出来可能没那么多,我就按照25H1亏掉了1000万,25年下半年会有更多比如乐园开始试营业、黄果树漂流的十年合作、IP产品的更多释放,我估计是可以盈利的,按照2000-3000万来算,25年就是至少能做到盈亏平衡

我们前面算了,成本大概就是1.5-1.6亿,明年毛估估一个0.8-1亿的利润没问题(对应26年的估值就是15-17x),不算贵,更重要是上行空间一旦被打开、我在想象力中分析到的比如出海、IP产品落地带来知名度和关注度被打开,赔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