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深海勘探开发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多家上市公司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和解决方案提供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结合政策导向、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以下从企业分布、市场规模及未来趋势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中国船舶(600150)
作为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承担了 “奋斗者号”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任务,国产化率达 75%。其科考船市占率超 90%,并参与国家 “深海空间站” 计划,2024 年深海装备订单同比激增 240%。旗下子公司整合船舶制造与工程总包能力,2025 年 Q1 净利润增长 550%,海洋装备订单占比提升至 35%。
中集集团(000039)
全球海工装备龙头,FPSO(浮式储油船)市占率达 40%,深海钻井平台作业水深突破 3600 米。其自主研发的 “蓝鲸” 系列超深水钻井平台支撑南海油气开发,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增长 550%,海工装备订单排期至 2027 年。同时,中集海工正推进深海采矿车商业化海试,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振华重工(600320)
全球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建造商,海上风电安装船国内市场份额超 60%。其 DP2 级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打破国际垄断,2024 年深海装备业务营收增长 28%,手持订单超 200 亿元,适配 3000 米级作业需求。
中海油服(601808)
深海油气勘探核心企业,主导南海可燃冰试采项目,占国内 70% 市场份额。其自主研发的 “璇玑” 智能钻井系统实现技术突破,2024 年深海业务营收占比达 42%,毛利率提升至 38%。旗下 “海洋石油 982” 平台参与 “深海一号” 二期工程,作业水深覆盖 1500 米。
潜能恒信(300191)
专注深海油气勘探技术,在渤海 9/17 区块获高产油气发现,涠洲 5-3 油田计划 2026 年投产。尽管 2024 年亏损收窄,但技术优势支撑其在南海等区域的长期布局。
巨力索具(002342)
深海系泊系统龙头,2000MPa 级索具耐疲劳性能国际领先,中标欧洲海上风电项目(10 亿元),2025 年订单激增 148%。
中天科技(600522)
海底光缆全球市占率 15%,500kV 直流输电技术突破推动 “透明海洋” 工程,2025 年订单达 281 亿元。其深海特种缆耐压 1.2 万米,应用于马里亚纳海沟探测项目,并推进海上油气田智能监测系统产业化。
宝钛股份(600456)
钛合金载人舱全球市占率 65%,独家供应 “奋斗者号” 耐压壳体,2024 年订单增速 150%。其钛材轻量化技术使载人舱减重 40%,支撑深海装备升级。
东方电缆(603606)
超高压海缆技术全球前三,手持订单 300 亿元,参与英国 Dogger Bank 等国际项目。其产品覆盖深远海风电输电系统,2024 年海上风电电缆订单同比增长 70%。
2024 年中国深海科技相关产业增加值达 1.27 万亿元,其中深海装备投融资年复合增长率达 173.7%。麦哲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 年海洋经济规模将突破 13 万亿元,深海科技占比超 25%,形成 3.25 万亿元的超级市场。细分领域中:
深海油气开发:全球超深水钻井市场预计 2030 年达 198 亿美元,中国增速 7.2%,南海油气资源开发贡献主要增量。
深海装备制造:2024 年国内市场规模超 3000 亿元,国产化率从 2015 年的 40% 提升至 75%。
海底通信:2024 年海底光缆市场规模达 281 亿元,未来 5 年复合增速超 15%。
政策红利释放: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深海科技” 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设立 2000 亿元产业基金支持装备研发和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广东、上海等地出台专项政策,设立海洋产业基金,目标 2030 年深海科技占比超 30%。
技术突破加速: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智能钻井系统、无线光通信技术(速率提升三个数量级)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推动作业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
需求场景拓展:南海万亿方天然气工程、可燃冰商业化试采、深远海风电(中国可开发量超 12 亿千瓦)等项目拉动设备需求。
智能化转型:AI 算法提升深海数据实时处理能力,无人潜航器(AUV)、仿生机器人渗透率快速提升。例如,中科海讯声纳芯片处理效率提升 300%,应用于海上风电监测。
绿色能源开发:漂浮式风电平台、海底数据中心(PUE≤1.08)等低碳技术成为新增长极。海南陵水海底智算舱已下水,能耗降低 30%。
材料创新:钛合金、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应用扩大,宝钛股份载人舱耐压强度达 835MPa,支撑万米级作业。
深海矿产商业化: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资源储量可满足全球数十年需求,中集集团、中国船舶等企业推进采矿车海试,预计 2030 年前实现规模化开采。
海洋生物医药:深海微生物活性物质研发加速,东方海洋建成 2.3 万株菌种库,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 Ⅱ 期。
国际市场布局: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油服价格较国际低 30%-50%)参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海底光缆、风电项目,中集集团 FPSO 订单已覆盖巴西、西非市场。
全产业链整合:以 “勘测 - 设计 - 施工 - 维护” 为核心,亨通光电等企业构建海洋通信生态,中国船舶整合 “装备制造 + 工程总包” 能力。
区域战略联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试点区域推动技术转化,2025 年产值预计突破 500 亿元。
国际标准制定:中国在深海机器人、海底观测网络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奠定基础,例如 “海卫” 系统技术指标纳入 ISO 标准讨论。
中国深海勘探开发已形成 “装备制造 - 资源开发 - 通信材料” 的完整产业链,头部企业如中国船舶、中集集团、中海油服在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需求升级的三重驱动下,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3.25 万亿元,未来将向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方向加速发展。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深海装备国产化率提升(目标 75%)、可燃冰商业化、深远海风电等主线,同时警惕技术迭代和环保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