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化股份(600160.SH)与多氟多(002407.SZ)的市值差异(截至 2025 年 9 月 17 日,巨化市值约 1004 亿元,多氟多约 202 亿元),是其在资质、产品结构、市场地位、技术路线和产值等多维度竞争格局的综合体现。以下从五个核心维度展开深度分析:
巨化股份:国企背景下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作为浙江省属化工龙头,巨化股份依托国企资源优势,构建了从萤石开采、氢氟酸生产到含氟制冷剂、电子化学品的完整氟化工产业链。其萤石储量达 1500 万吨,自给率超 80%,显著降低原料成本。国企身份使其在获取政策补贴(如 2024 年政府补助达 1.2 亿元)、海外市场准入(如欧盟 REACH 认证)及项目审批(如 5000 吨电子氟化液项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巨化通过并购中化蓝天进一步强化氟聚合物布局,形成 “资源 - 产品 - 应用” 闭环。
多氟多:民企的技术突围与战略风险
多氟多作为民企,早期通过六氟磷酸锂技术突破快速崛起,但过度依赖新能源赛道导致抗周期能力较弱。其氢氟酸生产虽实现萤石 - 硫酸法的自主化,但核心原料萤石仍需外购,且 2024 年因碳酸锂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压力骤增。此外,多氟多在 2023-2024 年激进扩产六氟磷酸锂(产能从 6.5 万吨增至 10 万吨),但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最终导致存货减值 3.66 亿元,全年净亏损 3.08 亿元。
巨化股份:四代制冷剂配额制下的稳定收益
巨化股份的核心产品为第三代氟制冷剂(HFCs),2025 年拥有生产配额 29.98 万吨,占全国总量的 37.86%,内用配额 15.1 万吨,均居行业第一。由于配额制导致供给刚性,2024 年第三代制冷剂价格同比上涨 32.69%,贡献利润增量 20.78 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的 106.5%。此外,其第四代制冷剂(HFOs)产能 8000 吨 / 年,技术壁垒极高,毛利率超 40%。电子化学品领域,巨化的 “巨芯” 系列氟化液(纯度 99.9999%)已替代 3M 产品,应用于阿里云、华为昇腾服务器等,单吨售价超 150 万元,毛利率超 50%。
多氟多:六氟磷酸锂价格暴跌下的业绩失速
多氟多的营收结构中,六氟磷酸锂占比超 50%,但该产品价格从 2022 年的 59 万元 / 吨暴跌至 2025 年的 6.25 万元 / 吨,导致 2024 年新能源材料业务营收同比下滑 45.93%,毛利率降至 8.4%。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布局电子级氢氟酸(G5 级)和钠电池材料(六氟磷酸钠)转型,但电子化学品营收仅占 11.4%,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钠电池材料虽已量产,但出货量仅百吨级,对业绩贡献有限。
巨化股份:全球氟制冷剂市场的主导者
在第三代制冷剂市场,巨化股份全球市占率超 20%,国内份额达 37.86%,稳居第一。其电子氟化液国内市占率 35%,打破 3M 垄断,产品进入台积电、三星供应链。此外,巨化在含氟聚合物(如 PVDF、PTFE)领域也占据国内 20% 以上份额。配额制下,巨化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集中,2025 年上半年制冷剂销量 8.48 万吨,销售均价 4.09 万元 / 吨,同比增长 65%。
多氟多:六氟磷酸锂市场的追赶者
多氟多虽曾是全球第二大六氟磷酸锂厂商(2023 年市占率 23%),但 2024 年天赐材料、新宙邦等企业通过垂直整合进一步挤压其市场空间,导致其份额降至 21%。在电子级氢氟酸领域,多氟多国内市占率约 30%,但主要集中于 G5 级产品,而巨化的 PPT 级氢氟酸已通过长江存储认证,技术壁垒更高。
巨化股份:四代制冷剂技术的领跑者
巨化股份在第三代制冷剂(HFCs)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氢氟烯烃(HFOs)合成技术”,并建成全球首套万吨级 HFO-1234yf 装置。在电子化学品领域,其 PPT 级氢氟酸(金属杂质≤10ppt)已通过台积电 3nm 工艺验证,纯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巨化的电子氟化液(全氟聚醚)已应用于上海临港 AI 算力中心,替代进口产品。其研发投入强度达 4.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多氟多:新能源材料技术的跟随者
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生产采用液相法工艺,虽成本低于气固法,但产品纯度(99.99%)略逊于天赐材料的 99.999%。在电子级氢氟酸领域,多氟多的 G5 级产品(金属杂质≤0.01ppb)虽通过台积电 14nm 认证,但 PPT 级产品仍处于中试阶段,量产进度落后于巨化。此外,多氟多在钠电池材料(六氟磷酸钠)领域虽实现量产,但技术路线(层状氧化物)面临聚阴离子、普鲁士化合物等新兴技术的竞争。
巨化股份:营收与利润的双轮增长
2025 年上半年,巨化股份实现营收 133.31 亿元,同比增长 10.36%;归母净利润 22.76 亿元,同比激增 145.84%,净利率提升至 17.07%。其现金流充沛,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35.2 亿元,支撑产能扩张(如 5000 吨电子氟化液项目)。制冷剂业务毛利率达 50.35%,成为利润核心来源。
多氟多:营收下滑与亏损的恶性循环
2024 年,多氟多营收同比下滑 31.25% 至 82.07 亿元,净亏损 3.08 亿元,毛利率降至 8.8%。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进一步下滑至 43.28 亿元,净利润亏损扩大至 2.1 亿元,陷入 “价格下跌 - 亏损加剧 - 产能闲置” 的恶性循环。其资产负债率高达 62.3%,财务风险加剧。
巨化股份的高市值源于其配额制下的稳定现金流、电子化学品的高附加值以及国企背景的资源壁垒,而多氟多的低估值则反映了新能源材料的周期波动、激进扩产的战略失误以及民企的融资约束。具体来看:
估值维度:巨化股份当前 PE(TTM)为 24.5 倍,PB 为 5.2 倍,显著高于多氟多的 PE(亏损)和 PB(1.8 倍),反映市场对其盈利确定性的溢价。
长期逻辑:巨化股份凭借四代制冷剂技术储备和电子化学品国产替代红利,有望在 2025-2030 年实现 15%-20% 的净利润复合增长;而多氟多需在钠电池材料、PPQ 级氢氟酸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方能扭转业绩颓势。
风险提示:巨化股份需警惕制冷剂配额政策调整和电子化学品竞争加剧的风险;多氟多则需关注六氟磷酸锂价格反弹不及预期和钠电池商业化进度的不确定性。
综上,巨化股份与多氟多的市值差异,本质上是配额经济下的稳定收益模式与新能源周期波动下的高风险成长模式的市场定价分化,这种分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在强者恒强的时代,选择龙头更能保证在市场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