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讯传媒(301102.SZ)作为“中国高铁传媒第一股”,其商业模式和竞争力需结合行业特性、财务表现及政策环境综合分析。
一、兆讯传媒的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
1. 商业模式:双轨驱动,聚焦场景流量
高铁媒体(核心业务,占比84%)
公司通过签约铁路局获取高铁站数字媒体资源(如数码刷屏机、LED屏),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558个高铁站,年触达客流超20亿人次。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发布,采用套餐制收费(如全国联投或区域定制),毛利率曾达60%以上,但近年因成本上升降至30%左右。
商圈裸眼3D大屏(第二曲线,占比16%)
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商圈布局超6200㎡裸眼3D大屏,技术优势(高清动态渲染+AI内容生成)吸引迪奥、华为等高端品牌,2024年该业务收入同比增378%。
2. 核心竞争力:资源壁垒与数字化能力
高铁网络垄断性:签约17家铁路局,覆盖70%以上高铁站点,新竞争者难以复制资源网络。
技术赋能降本增效:AI应用于裸眼3D内容制作(原画设计、三维建模),降低制作成本30%,提升广告转化率。
客户结构优化:直接合作一汽大众、茅台等头部品牌,减少代理依赖,提升单屏收入。
关键结论:
分众的护城河源于轻资产+高议价权,ROE可持续;兆讯虽占高铁流量入口,但上游成本不可控(铁路局年租金涨幅5-8%)和重资产投入拖累盈利能力。
三、沪汉户外广告新政的影响分析
2025年7月28日,上海与武汉同步出台户外广告新政,核心方向:
上海:鼓励商圈裸眼3D大屏发展,纳入“城市视觉升级计划”,简化审批流程,允许创意内容豁免部分面积限制。
武汉:规范公共空间广告位招标,要求30%资源用于公益广告,但对数字化媒体(如3D屏)给予税收返还。
对兆讯传媒的业绩影响
正面推动
收入增长:核心城市商圈大屏刊例价预计提升5-8%(政策鼓励技术升级)。
资源扩张加速:上海新政下,兆讯在陆家嘴、南京路的3D屏落地阻力降低,2025年新增15块屏的计划完成率或超90%。
亏损收窄:武汉税收返还预计减少3D业务亏损约2000万元(占2024年该业务亏损额的35%)。
潜在挑战
成本增加:公益广告占比要求或降低有效广告位利用率10%,部分抵消收入增益。
竞争加剧:新政吸引分众等对手加码商圈屏,挤压兆讯在一线城市的溢价空间。
四、投资价值与风险提示
优势与机遇
垄断性场景价值:高铁站年20亿客流是稀缺资源,契合“经济护城河”逻辑。
政策红利:新政推动3D业务2025年盈亏平衡,第二曲线拐点临近。
估值低位:当前PB 2.1倍,低于分众(PB 4.8倍),若净利率回升至25%以上或迎修复。
风险与挑战
成本刚性侵蚀利润:高铁资源租金年增8-10%,毛利率持续承压。
解禁压力:2025年9月75%股份解禁,股东户数较峰值减少72%,短期抛压显著。
现金流风险:应收账款同比增32%,下游占用资金2.94亿,经营现金流覆盖率仅0.8倍。
数据总结:新政对业绩的量化影响
结论:兆讯传媒上游太强势,而且是重资产投入,拉低了 R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