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卡夫亨氏投资复盘失败总结

用户头像
李胖胖1988
 · 福建  

巴菲特对卡夫亨氏的投资涉及两次关键交易,分别对应不同的市盈率背景:

一、2013 年首次投资亨氏:市盈率约 20 倍

2013 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联合 3G 资本以约 232.5 亿美元收购亨氏,对应当时亨氏的市盈率约为 20 倍。这一估值高于当时食品行业平均的 17 倍 PE,反映了亨氏作为全球番茄酱龙头的品牌溢价和稳定现金流。收购时亨氏的净利润约为 9.4 亿美元,收购价隐含的市盈率(232.5 亿 / 9.4 亿)接近 24.7 倍,但考虑到交易包含债务承担(总交易价值 280 亿美元),实际市盈率需调整至约 20 倍。

二、2015 年合并卡夫:动态市盈率约 17-20 倍

2015 年,亨氏与卡夫食品合并成立卡夫亨氏,伯克希尔追加投资 52.6 亿美元,总持股比例升至 27%。合并时的估值需从两个维度分析:

对卡夫的估值:卡夫原股东获得每股 16.5 美元的特别股息及 1:1 的股票兑换,交易对卡夫的估值为 626 亿美元。若按卡夫 2014 年净利润 10.43 亿美元计算,市盈率约 60 倍,但这一高估值主要因一次性股息和协同效应预期(市场预期合并后年成本节约 15 亿美元)。

合并后公司的动态市盈率财务数据:合并后初期(2015 年)因商誉减值和整合成本,全年净利润为 - 2.66 亿美元,EPS 为 - 0.34 美元。但调整一次性费用后,合并前亨氏和卡夫的净利润合计约 19.8 亿美元,合并后预期净利润约 37 亿美元(含协同效应)。市场估值:合并后公司市值约 890 亿美元,对应调整后净利润的市盈率约 24 倍(890 亿 / 37 亿)。但伯克希尔在 2015 年 7 月合并时的投资成本对应股价约 70 美元,若按调整后 EPS(假设 3.92 美元)计算,动态市盈率约 17.8 倍。

我理解的卡夫亨氏投资的失败的原因:

一、“买贵了”:估值原则的 “例外” 与代价

巴菲特确实长期遵循 “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且历史上对成熟期企业的买入市盈率多在 15 倍以下(如 1988 年买入可口可乐时 PE 约 15 倍,1999 年买入富国银行时 PE 约 12 倍)。但卡夫亨氏的 20 倍 PE 并非简单的 “原则失守”,而是掺杂了对 “协同效应” 的过度乐观 ——3G 资本承诺通过 “零基预算” 将利润率从 15% 提升至 20%,这让巴菲特误判 “20 倍 PE 是对未来利润的提前定价”。

但问题在于,消费品的利润率提升存在天花板食品行业的核心成本(原材料、渠道分成)刚性强,3G 通过裁员、砍研发实现的短期利润提升,本质是 “透支品牌生命力换增长”,而非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最终,20 倍 PE 对应的 “未来利润” 不仅没实现,反而因品牌力衰退导致利润下滑,让 “贵” 成为不可逆的硬伤。这也印证了巴菲特后来的反思:“宁可以合理价格买伟大公司,也不以便宜价格买平庸公司 —— 但如果以高价买了平庸公司,就是灾难。”

二、“护城河失效”:大众化消费品的 “伪壁垒” 困境

你提到 “大众化消费品在低增速经济下无明显护城河”,这一点需补充一个关键前提:护城河的核心不是 “大众”,而是 “不可替代性”
卡夫亨氏的 “护城河” 本质是 “历史惯性”:靠百年品牌积累的消费者习惯(如亨氏番茄酱的 “餐桌标配”)、与线下商超的深度绑定(占沃尔玛杂货品类 15%+)。但这种壁垒在两个变量下会快速瓦解:

消费需求迭代:低增速经济下,消费者对 “性价比” 和 “健康性” 的诉求更强。卡夫亨氏的高糖、高钠产品(如 Oscar Mayer 香肠、Velveeta 芝士)既不符合健康趋势(2020-2025 年美国低糖食品销量增长 47%),又因品牌溢价比自有品牌贵 30%+,性价比劣势凸显。

“无差异” 的大众化:真正的消费品护城河需要 “差异化”(如茅台的文化属性、可口可乐的配方壁垒),但卡夫亨氏的产品(番茄酱、通心粉、罐头)技术门槛极低,消费者切换成本几乎为零 —— 当 Costco 的 Kirkland 番茄酱口感接近、价格低 20% 时,所谓的 “品牌忠诚度” 不堪一击。

三、“渠道垄断被打破”:亚马逊不只是 “渠道”,更是 “规则改写者”

线下渠道优势的崩塌,本质不是 “亚马逊抢了生意”,而是零售规则从 “渠道控制” 转向 “用户心智控制”
卡夫亨氏的传统优势是 “线下货架垄断”:通过与沃尔玛克罗格签订排他性协议,占据核心品类 70%+ 的货架空间。但亚马逊的冲击体现在三个层面:

渠道去中心化:电商渗透率从 2015 年的 3% 升至 2025 年的 18%,消费者不再依赖线下货架,卡夫亨氏的 “货架霸权” 失去意义;

数据反杀亚马逊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如 “低糖番茄酱搜索量增长”),快速推出自营品牌(如 Amazon Fresh 番茄酱),精准打击卡夫亨氏的软肋;

供应链降维亚马逊的全球供应链让自有品牌成本比卡夫亨氏低 15%-20%,而卡夫亨氏因依赖传统经销商,渠道成本高达营收的 25%(亚马逊仅 8%),价格战中毫无胜算。

这种冲击下,“线下龙头” 的渠道优势反而成了负担 —— 转型线上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原有线下渠道的返利、排他协议又形成掣肘。

总结:

巴菲特在卡夫亨氏失败,跟我在汤臣倍健失败逻辑基本一样把普通消费品当超级品来对待,同时对渠道护城河过度自信对品牌弱没有及时发现,最后就是买贵了,买贵了,买贵了。

$卡夫亨氏(KHC)$ $汤臣倍健(SZ300146)$

@ericwarn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