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群内交流中国银河与港交所两家港股公司时,我回溯了 2023 年对它们的初步研判与决策,也恰好梳理出自己投资思路的迭代脉络,尤其在 “格局打开” 这件事上,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先复盘 2023 年对两家公司的初始判断:
中国银河:当时其股息率约 10%,但我对券商行业的固有偏见较重 —— 认定券商生意模式差,行业内卷严重,从佣金竞争到业务同质化,痛点一箩筐(具体问题可结合券商行业共性自行补充)。最终因 “嫌弃” 行业与模式,放弃了布局。
港交所:彼时市盈率(PE)约 25 倍,股息率 3% 左右,但其生意模式的优势肉眼可见 —— 独家垄断港股交易核心资源,壁垒深厚到堪比茅台,是典型的 “无敌型” 公司。可碍于估值偏高,当时也未入手。
这次复盘最核心的收获,是让我真正打开了投资格局,尤其在对 “中国银河类” 标的的认知上,有了颠覆性转变:当标的足够便宜,且存在 “变好” 的可能性时,生意模式的瑕疵可以被包容,甚至无需过度纠结。
回头看 2023 年的中国银河,10% 的股息率本身已是极强的安全垫;而券商行业的属性决定了,一旦牛市来临,其业绩必然会随之提振 —— 这相当于手握一张 “保底收益明确、上行空间可期” 的看涨期权。行情启动时,能兑现涨幅自然落袋为安;即便行情迟迟未到,10% 的股息也能覆盖持有成本,几乎不存在 “亏大钱” 的风险。此时 “便宜” 才是核心变量,而非生意模式的瑕疵。
顺着这个思路,我也完成了投资核心思想的进化,总结出一套以 “估值安全” 为前提的选股逻辑:
估值 20 倍 PE 时,需要求公司有明确的增长预期,用增长消化估值;
估值 10 倍 PE 时,可接受公司业绩稳定无增长,依靠股息与估值修复获取收益;
估值 5 倍 PE 时,即使公司存在小幅负增长,只要基本面不崩,低估值本身就是安全边际;
极端情况下,若估值低至 1 倍 PE,只要公司不破产,就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
同时,这套逻辑也有明确的 “排除项”:会主动剔除未来行业空间确定性收缩的领域,比如受人口结构影响的奶粉、儿童药,以及面临长期去杠杆压力的地产、家居等行业。但在其余 “有机会成为看涨期权” 的行业里,会彻底摒弃 “行业偏见”—— 无论赛道是否热门、模式是否完美,只要满足 “足够便宜、短期无生存风险、存在潜在改善可能” 这三个条件,就会纳入选股池。
说到底,投资格局的打开,本质是从 “纠结完美模式” 转向 “抓住核心矛盾”—— 当估值足够安全时,很多看似的 “缺点”,其实都能被 “便宜” 这个核心优势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