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曾长期重仓银行股 —— 无论是个人账户还是家庭账户,最高时银行股持仓占比一度达到 80%。其中有两段比较典型的操作:家庭账户里的农业银行,以 2.3 元左右的成本介入,最终在 6.71 元价位卖出;江苏银行持仓6元成本,约 12 元左右卖出,也顺利完成止盈。当然,这其中难免有运气成分,但更核心的是对银行股逻辑的判断。今天想结合当前市场情况,聊聊我对银行股的后续看法,尤其是中期布局思路。
不少朋友问我:银行股经历 3-4 个月调整后,股息率重新回到 5% 以上,为什么我没有入手?其实答案很简单 —— 我的主账户有一条铁律:不买前期大幅上涨过的标的。当前银行股虽有回调,但部分标的前期涨幅已透支一定预期,所以我更倾向于再观察一段时间,等待更合适的布局窗口。不过养老账户在卖出农业银行后,选择了继续持有交通银行,算是保留了部分银行股仓位。
在展开中期看法前,有两个前提需要明确:一是从当前局势看,银行股的股息支付率很难突破 30%,分红力度的天花板相对清晰;二是银行板块存在再融资需求,且不同标的的融资压力差异极大,后续选股必须 “精挑细选”,避开可能因融资稀释股东权益的标的(此处按常见情况,暂以 20% 的潜在稀释比例作为测算参考)。
要判断银行股的中期价值,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分类标准。我主要从 “增长潜力”“核心指标”“股息水平” 三个维度切入,筛选具备安全边际或成长属性的标的:
有增长潜力:核心关注对象。这类银行能通过规模扩张、盈利提升,在分红之外提供股价上涨的弹性,是中期布局的核心方向。
无增长潜力:仅关注股息率。若盈利稳定但缺乏增长,需依赖高股息带来的现金流回报,只有当股息率达到 “足够有吸引力” 的水平时,才具备配置价值。
负增长潜力:基本无需关注。若盈利下滑或资产质量承压,不仅可能影响分红稳定性,还存在股价下跌风险,需直接排除。
此处的 “核心指标” 主要参考能反映银行资本实力、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数据(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直接关联再融资需求:
14% 以上:优秀标的。资本实力雄厚,预计 10-20 年内无需通过再融资补充资本,股东权益稀释风险极低,具备长期持有基础。
11%-12%:比较优秀。资本充足率处于合理区间,预计 10 年内无需再融资,短期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次优选择。
9%-10%:需警惕再融资风险。资本缓冲空间有限,未来 10 年内大概率需要通过定增、配股等方式融资,需评估融资对每股收益的稀释影响。
8%-9% 以下:再融资风险高。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红线,短期内可能需要再融资,若介入需做好权益被稀释的准备,用股息%加上稀释比例计算。
股息率是银行股的 “安全垫”,也是筛选标的的基础门槛:
5% 以上:相对优秀。股息回报高于多数固收类资产,若叠加低融资风险或增长潜力,具备较高配置价值。
3%-5%:仅看 “高增长” 标的。若股息率处于该区间,需搭配明确的增长潜力(如盈利增速能覆盖股息率),才能通过成长弥补分红的不足。
3% 以下:无需关注。股息回报缺乏吸引力,且若没有足够的增长弹性,既无法获得现金流回报,也难以通过股价上涨获利,性价比极低。
基于上述分类框架,我总结了一条明确的银行股选股公式,核心是 “安全边际 + 价值匹配”,具体分为两类情况:
筛选标准:股息率 5% 以上 + 无需再融资(核心指标 13% 以上,或 10%-11% 且短期无融资计划)。这类标的兼具高分红和低风险,适合追求稳健回报的资金(如养老账户)。符合标的:沪农商行、招商银行。二者当前股息率均在 5% 以上,核心指标达到 “优秀” 或 “比较优秀” 水平,预计 10-20 年内无需再融资,是 “高股息 + 低风险” 组合的优选。
上次无增长的银行底部股息A股是7%,港股是10%。
筛选标准:股息率 5% 附近(接近 5% 的及格线) + 需再融资但增速不低于 10%。若标的存在潜在再融资需求,需通过足够的盈利增长覆盖融资稀释影响,同时保留股息回报。符合标的:常熟银行。当前股息率接近 5%,且具备 10% 以上的盈利增速,增长能力能够匹配潜在的融资压力,是 “股息 + 增长” 逻辑下的稀缺标的。
综上,我对银行股的中期看法可以概括为:“收缩范围、聚焦优质”—— 放弃对整个板块的配置,转而聚焦 “高股息 + 低融资风险” 或 “高增长 + 股息达标” 的少数标的,通过精准选股平衡回报与风险,这也是后续银行股投资的核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