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楼的公司要小心?

用户头像
李胖胖1988
 · 福建  

今晚路过九龙江,瞥见片仔癀那栋仍在施工的大厦,突然联想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 不少上市公司在斥资盖楼或买楼后,行业往往会随之进入明显的低迷期甚至衰退期。这究竟是巧合,还是藏着某种共性逻辑?

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几位有几十年经商经验的老友聊了聊,没想到他们的看法高度一致:企业真正赚钱、主业势头正猛的时候,根本没心思折腾主业之外的资产。那时候眼里只有扩产、拓市场、抓技术,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投进能直接拉动增长的主营业务里,连犹豫的余地都没有。

有位朋友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事业最巅峰的那几年,身边人反复劝他买几套房产保值,他都舍不得 —— 不是没钱,是觉得把钱砸在房子上,不如投去扩生产线、招核心团队,“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再冲一把,哪有空想‘固定资产’这种慢活”。直到后来业务增长遇到瓶颈,公司增速放缓,手里开始有了暂时用不上的 “闲钱”,他才转头去买住宅、买商铺。

企业的心态其实和这位朋友如出一辙。当账面资金充裕,但行业前景变得模糊,甚至隐约察觉到衰退信号时,“扩张主业” 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会大幅上升,此时 “改善办公条件” 就容易成为一个看似稳妥的选择。或是管理层失去了往日的进取劲头,从 “闯市场” 转向 “享成果”,改善办公环境、优化硬件设施,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动作。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确实有例外情况。比如多元化布局的集团化公司,随着业务版图扩张,建设自有办公大楼可能是真实的经营需求,并非 “不务正业”。就像腾讯,这些年也建了不少办公大厦,但并未因此陷入衰退,核心原因在于大楼是服务于其持续增长的业务需求,而非 “主业乏力后的替代选择”。

但像片仔癀这样,若现有办公场地完全能满足需求,却仍要花费几十亿巨资盖楼,就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尤其是在当前不少城市写字楼租金明显下降、空置率攀升的背景下,执意斥巨资建楼或买楼,更难让人不怀疑背后是否存在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是 “借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利益输送” 的可能。

我们当然希望上市公司能像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那样,始终保持 “勤俭持家” 的清醒 —— 巴菲特至今仍在租赁的办公楼里办公,核心逻辑是 “不把资金浪费在与主业无关的固定资产上,要让每一分钱都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不少公司在主业增长放缓时,不是想着深耕核心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盖楼、买楼这类 “看得见摸得着” 的资产。

所以,对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非主业必需的建楼、买楼),必须成为重点警惕的信号。这背后往往藏着 “主业增长乏力”“管理层战略迷茫” 甚至 “资金滥用” 的隐患,而这些隐患,很可能就是公司后续陷入困境的开端。

片仔癀大楼的进度。

$汤臣倍健(SZ300146)$ $片仔癀(SH600436)$ $比音勒芬(SZ0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