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放弃与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合作,核心原因在于其智能驾驶技术路线的战略转向——从“多传感器融合”转向“纯视觉方案”。这一决策由成本压力、技术路线选择、头部车企竞争及内部研发重心调整等多重因素驱动,具体分析如下:
激光雷达的高成本负担
激光雷达单价在2024年仍超2000元人民币(如速腾MX系列),而小鹏主力车型(如P7+、MONA M03)定位15万-20万元价格带,搭载激光雷达显著推高整车成本。
替代方案成本优势:纯视觉方案仅需摄像头+算法(成本不足激光雷达1/10),3D毫米波雷达成本仅200元左右,显著优化BOM清单。
销量承压下的财务考量
2024年上半年小鹏仅交付52,028辆车,同比下滑严重,亟需通过削减高成本部件实现扭亏。取消激光雷达可单车型节省数千元成本,直接提振毛利率。
特斯拉FSD的示范效应
何小鹏亲自体验特斯拉FSD V12后公开称赞其表现,认为纯视觉方案在响应速度、数据闭环能力上具备优势。马斯克长期批判激光雷达“昂贵且不必要”,小鹏技术路线明显向特斯拉靠拢。
自研端到端智驾系统落地
小鹏发布 XNet+XPlanner+XBrain 三大模型构成的端到端方案,通过神经网络直接处理摄像头数据,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减少多传感器融合的算法复杂度。
数据驱动迭代:投入35亿元训练AI模型,70天内迭代35个版本,纯视觉方案依赖海量数据训练,与小鹏用户基数扩大形成正循环。
视觉技术突破
2025年量产 2K纯视觉占用网络,以200万网格重构环境3D空间,识别精度接近激光雷达点云效果,弱化了对激光雷达的依赖。
头部车企技术路线分化
特斯拉、比亚迪(部分车型)力推纯视觉,华为虽用激光雷达但通过MDC芯片生态绑定车企,小鹏选择差异化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
补盲雷达替代:华为问界、小米SU7采用“1主雷达+3固态补盲雷达”方案,速腾E1系列固态雷达成本更低,小鹏则直接跳过该环节。
内部技术派系更迭
前智驾负责人吴新宙(已离职)为纯视觉派,主导定义的新车F57(P7+)初始即未规划激光雷达。现任团队延续此路线,聚焦算法而非硬件升级。
速腾的短期业绩冲击
2025年Q1速腾ADAS激光雷达销量因小鹏订单流失下降16.8%,直接导致总收入同比减少9.2%。
客户结构多元化:速腾通过绑定比亚迪、吉利等客户(2024年全球30家车企合作)填补缺口,小鹏占其营收比重从60%降至不足20%。
合作并未完全终止
小鹏仅在走量车型放弃激光雷达,旗舰SUV顶配版仍保留速腾MX雷达。2024年4月双方仍签署新定点协议,为存量车型提供升级支持。
小鹏放弃速腾聚创的本质是 “软件定义汽车”对“硬件冗余”的替代:
短期:降本需求+技术信仰(学习特斯拉)驱动纯视觉路线;
长期:端到端大模型若成功,将重构智驾竞争逻辑——算法能力比传感器堆砌更重要。
速腾则通过机器人业务(割草机订单120万台)和海外扩张对冲风险,双方从“深度绑定”转向 “有限合作”,反映行业技术路线的剧烈分化。